新年度棉花种植期即将来临,此前有关部门已着手准备,将在2月底之前公布新年度收储价。
自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九次棉花收储政策,且力度渐强。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预计,此次收储价不会低于去年,约为21000元/吨。
收储政策是为了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维持棉花市场稳定、保护棉农及涉棉企业的利益。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让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产生了质疑:“已经不知道到底在保护谁的利益了。”
2010~2011年我国棉花市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涨急跌的“过山车”行情,为保护棉农及涉棉企业的利益,国家于去年9月实施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标准级皮棉19800元/吨作为收储价,截至2月15日,国家已收储棉花293万吨。
“收储政策既没有让棉农直接获利,反而使棉企压力加大,那么谁才是受益者呢?”一位业内权威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真正的受益者是中间环节。这就是流通的问题。”
该权威人士解释说,国家要拿出几十个亿来保证收储,这么多钱并没有实实在在进到棉农的腰包里,因为国家不是直接从农民手里收棉,而是通过采购商等流通环节收棉。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棉农刘绪森告诉记者,从去年实施收储政策以来,当地标准级籽棉的平均收购价为4元/斤~4.5元/斤,折合为8000元/吨~9000元/吨,这与19800元/吨的收储价相差了一倍之多,流通环节的暴利可见一斑。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张锡安表示,收储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以及监管不到位,使某些采购商钻了空子,反倒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上述权威人士还指出,目前收储政策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对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的倒挂上。“由于国际棉花价格低,我国棉企出口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出口严重遇阻,进而导致国内棉企的用棉量大幅下降。需求一旦萎靡,国内棉价就不可能大幅提高。何谈保护棉农的利益呢?”
浙江省某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负责人透露,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去年公司的出口份额下降了10%~20%。收储政策确实让出口企业雪上加霜,再加上今年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棉企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在汪前进看来,棉企出口虽然面临压力,但不能否定收储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从去年收储以来,国内棉价确实稳住了。不过收储政策对市场的提振作用有限,只能保证棉农不亏本,并不能大幅提高棉农收益。
汪前进提醒,收储政策应更多地偏向棉农利益,如何稳定棉价,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是当务之急。同时在收储执行过程中,政府也要想想办法,严格监管,别让肥水流了外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