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界深孚众望的教育专家和纺织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在大西北的教学科研第一线奋斗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为纺织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他把纺织科学与高等教育深入结合,培养了众多莘莘学子,成为在学识修养上站在专业领域前沿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日前,针对目前我国纺织服装科技人才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采访了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姚穆。
细化培养纺织强国科技人才目标
服装时报:不管是纤维,还是纺织机械、印染技术等方面,我国与国外始终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缩小差距?您认为,目前我国是缺乏高科技人才,还是欠缺这种高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姚穆:最近十几年,差距真正在大幅度缩小,中国由一个纺织支撑性质的落后国家,从仅仅搞民生、搞基本供应,变成了世界第一加工大国、第一生产大国、第一供应大国。尤其是近年来,原来经济发达的纺织大国,把它所谓的最高端产品向中国转移。仅仅在这里有个重要缺陷,就是中国的品牌没有走到占领地位,但要把品牌做到国际占领地步,那不是几年工夫就能够做得出来的。那么差距初步总结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纺织产业没有能够成为一个从头到尾完全贯通的产业。但要真正搞好产业,必须要把产业连接起来。第二,由于高等学校教育改革,造成了很多与纺织有关的交叉学科的专业被迫取消了。我们缺乏了交叉学科人才基本的培养来源。第三,中国的纺织学科目录到现在无法完整整理,因为我们国家目前有5套不同的目录。目前,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和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纺织要真正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一共提了11个或13个。像化学纤维专业当然应该恢复,另外,纺织机械方面的纺织自动化专业必须要恢复起来。第四,现在的高等教育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改造,进入到了一个特殊时期,高等院校4年的总学时分配不是很合理,目前这个问题还不能够马上解决。
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纺织中专还是纺织高校,培养的学生要直接为纺织生产服务、为纺织企业服务。在这种背景下,他不仅仅要学纺纱的知识、织布的知识,而且要学相关的知识,学自动化的也要学点纺织,学纺织的要学点自动化,这样就不会耽误实际生产,所以纺织和自动化当中是不能分家的,是无论如何要紧密联系到一块的。
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
服装时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更接“地气”,能够跟企业、市场需求更贴切,让人才更适应这些需求,您有何建议?
姚穆:针对当前社会的需求,目前教育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已经在高等院校正式启动了,据我了解,已经至少有5所纺织的高等院校制定了这个计划,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腾出一部分学时来,增加纺织的基础知识,如机械、精工、电子、营销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增加实践知识。同时,一定要想办法走出一条新路,保证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有人才基础。但其中还有多层次的问题:首先,纺织工人要培训;其次,对基层技术人员要进行教育和培训;再者,是对纺织高层的技术人员和技术领导者要培训;同时,还要有一些在中国能够起引领作用的纺织精英队伍的培训。
所有这些培训,我个人的理解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常日制的学校教育,如中专院校、大学以及研究院、研究生院;另一个方面,就是在职人员的业余培训。因为技术在不断改进,在职人员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这都要依靠社会力量。而且,我们也需要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增加短期培训和纺织领域最新知识的考核。
我们由一个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无论如何不能疏忽掉这一点。实际上,在职培训的工作量比在校培训的工作量更大。当然目前我们有一个困难,就是我们比较好的纺织高等院校都不在纺织产业的集中区。因此,我们的纺织院校要想办法到纺织产业集中区,要帮助当地把培训工作做好,当然这还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做好思考工作。我认为,如果基础不打扎实,那么变成纺织强国就有可能底子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