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在今年9月曾试图发起一次维稳反弹,但终告失败并且沪指跌破2000点创年内新低。然而,就在国庆长假前后几个交易日,在上证综指蜻蜓点水般地跌破2000点之际,又一轮维稳反弹被发动起来了。这一次维稳反弹能走多远呢?
触发这次反弹的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因素:其一是上证综指跌破2000点之后的超跌反弹需求,其二是中共十八大会议召开日期的确定和薄熙来案处理结果的大致落定。第二个因素被视作是政治层面不确定性明确减少的积极信号。
在中共十八大党内换届会议召开前后,社会各层面维护稳定的行动都会发动起来,期间负面因素会较少,这给中国股市创造了一个较好的超跌反弹环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政治局面的落定可能导致中国政府加快启动政府投资的步伐,以及加快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说到经济政策和政府投资预期,不得不回顾一下今年一季度那轮形势可观的反弹行情。
在去年四季度,就有市场人士就开始预测中国股市见底将在2012年一季度出现。这一论调依靠的逻辑主要是中国地方政府换届的落定将带来新的投资,以及中国宏观政策的紧缩过程也行将结束,转而带来政策的宽松周期。
结果,在今年年初,一轮政策红利牵头的疑似见底反弹轰轰烈烈地出现了,然而这看似见底的迹象最终被残酷的事实判定为错。从二季度开始,政策红利预期难以为继,而糟糕的经济基本面开始被市场正视。新一轮的投资并没有启动,政策紧缩过程已然结束但未见新的宽松政策启动,继而没有带来中国经济的回升,企业盈利这一滞后指标也将疲弱表现延续到了三季度。至今,还未看到新的改善迹象。中国股市见底之梦在一轮持续两个季度的跌势中破碎。
回想起去年某券商的宏观策略纪要,说是欧洲也好,美国也好,中国也好,政府都面临换届,因此在政策变动上,都缺乏足够的精力应对,一切只希望稳妥便好。中国中央政府在这一年的行动中,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十八大召开日期迟迟不公布,薄熙来处理结果悬而未决,似乎都暗示中国政府在应付经济政策方面的精力有限。在地方政府层面,规模数以万亿计的投资计划不断曝光,只是计划至今只停留在“计划”这一层面上。货币政策也好,信贷政策也好,都没有看到任何宽松迹象,而中国央行自然不具备足够的独立性,这也和政局息息相关。地方政府蓄势待发,新任领导希望大干快上,而最终各类资源的释放,还等待中央政府一切落定后,按下启动的按钮。
10月初,政治层面的不确定性明确减少,市场对政府投资加速启动和经济政策更加积极地预期提升了。这是国庆长假前后A股反弹至今的主要因素,但市场是否充分考虑了现实情况呢?
毫无疑问,政治层面的不确定性逐步减少,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确实有积极的影响。但这种积极的影响反应到实质性层面是中长期的,短期的影响只是预期的变化,预期的影响能否改变市场运行的趋势,则要看预期兑现的快慢程度。在市场整体情绪低迷的态势下,仅靠预期支撑股市是不现实的,市场需要更多实质性的利好。但至今为止,改变的只有预期。
在消费不具备高弹性和外贸不具备主动性的情况下,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最有效的途径,而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无疑是政府投资的拉动。鉴于地方政府等积极准备了投资规划和储备项目,扼住投资冲动咽喉的主要是融资,那么如果看不到全社会融资、新增信贷规模和结构的显著改善,就无法说服市场新一轮投资已经开始加速启动,不管这轮投资规模有多大。
近日,媒体披露的部分银行9月份新增信贷数据暗示整个9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或低于市场预期,这也解释了上月底央行叫停某些银行票据业务并非是市场猜想的货币政策宽松前兆,而可能是为了控制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对季末信贷投放的窗口指导说明中国央行仍在执行严格的信贷管制,并未放任银行随意的信贷投放。
在政府投资和政策领域暂时看不到积极信号,而四季度基本面继续低迷的验证可能会快于一季度,毕竟此时市场对基本面的判断已经落至冰点。乐观看,市场对基本面不佳已经预期充分,但这是在市场悲观情绪中反映出来的,一旦市场出现基于预期和情绪提升的大幅上涨,预期和情绪却得不到进一步的满足,残酷的现实将再度起到负面影响。这就像地心引力一样,人躺在地上影响几乎没有,人爬上楼梯也不会将人拽下来,但如果无端跳跃起来,最终还是会回到地上的。
事实滞后,预期先行。十八大和薄熙来案之变化,对中国股市最大的影响将是预期的改善,预期随后将面临各种验证。如果判断迟迟不能得到证实,那么市场想必还会有各种猜疑并保持谨慎。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