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是,在外贸遇冷的大局下,毛皮行业逆势上行,50%甚至更高的进出口增速印证了中国毛皮行业的潜力。中国皮毛行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正有意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条。除了原材料生产环节,在产业链条中,设计与销售的有效融合也在有序进行。
借市场东风,皮毛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效用正越发明显。在进出口方面,50%甚至更高的增速亦印证中国毛皮行业的潜力。日前,首届中国皮毛采购暨裘皮服装艺术节在昌黎华夏新农泥井市场举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皮毛行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正有意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条,实现规范化经营与管理。正因为如此,艺术节以“推动皮毛产业发展,打造皮毛产业基地”为主题,力求将该地打造成中国的皮草产业养殖、设计、加工基地和品牌基地,将特种养殖这一产业链条延伸得更长。
产业整合让农民受惠
“养殖皮毛动物要比种庄稼划算得多。”来自昌黎县的于才臣就是一位依靠皮毛动物养殖发家致富的农民,“如果农户自己养殖,年收入数万元人民币不成问题,如果养殖规模更大一些,年入账十几万元不是难事。”
伴随中国经济增长重心向“扩内需”、“调结构”转移,皮毛产业的发展环境越显宽松。中国食土商会、国际毛皮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皮毛从业人员数量近几年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达6.4%。尤其是在在促进“三农”相关政策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从1956年到2008年,中国的毛皮动物养殖业共创造价值2500亿元,整个毛皮产业从业人员近700万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昌黎全县皮毛动物养殖数量1259万只,年产值60亿元,皮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特色富民产业。
“皮毛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们十分愿意提供土地、融资等相关政策支持。”昌黎县县委书记刘建军直言。
“但目前,我国皮毛动物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河北秋豪集团总经理兼厂长于才臣指出。为了帮助农民获得有效的销售渠道、在议价中更有话语权并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目前,昌黎正在推广“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养殖公司提供厂房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农户提供种源及劳动力。”于才臣说,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我们的皮毛业才有望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为农村增收、减负提供切实保障。
此外,华夏新农泥井市场于不久前正式落成,该市场集农产品、皮毛销售、购物休闲等为一体,意在整合皮毛业产业链条,改善行业分散、无序的经营局面。
释放外销潜力
除了原材料生产环节有所整合,在产业链条中,设计与销售的有效融合不可或缺。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贸遇冷的大局下,毛皮行业逆势上行。据中国食土商会、国际毛皮协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毛皮产业总产值426.8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为128亿元人民币,国内零售额为300亿人民币;共有规模以上毛皮服装生产企业151家,2010年产值为172.2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约50%。原料皮的总进口额从2001年的1.72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18亿美元,增长率超过259%。同时,中国皮毛服装的出口渠道也愈加多元,俄罗斯市场有一家独占半壁江山的局面已有所改善,欧美时尚圈开始更多关注来自中国的皮毛服装。中国大陆生产的毛皮服装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以及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目前,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将中国市场视为采购目的地。
“越来越多的海外客商乐见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我们也常常忙碌到深夜。”中国皮草设计师刁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工艺和设计取胜同样是皮毛产业的不二法宝,中国皮毛产业质量水平呈阶梯状分布,但必须有人坚守高端路线。“在保证工艺与设计的同时,还需实现与采购商的有效对接。”刁梅说,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如果对接失效,再好的设计,其商业价值也会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很多厂家正通过创建自主品牌,探索期货、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让这一链条触角更广、内部联动更为高效。
国际皮毛协会的相关负责人也指出,除了产销环节,制度链条也有待完善。目前,中国尚无西方国家的毛皮拍卖制度。中国的毛皮交易主要分布在全国10余处连接着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原皮交易市场。“我们期待着拍卖市场重新洗牌,实现皮草行业管理规范化。”刁梅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