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棉纺织行业来说,今年是困难的一年,同时又是转变的一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纺织原料价格大幅度动荡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棉纺行业整体运行压力较大。但压力带来动力,困境逼迫棉纺行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提升产业竞争力、实施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迫切需要面临的问题。困境之中,各企业发挥所长,积极探索破冰之术。
运行—— 产量增长 利润下滑
■ 产量稳步增长
典型数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纱线总产量3002.0万吨,同比增长14.7%,布累计产量为591.1亿米,同比增长10.9%。
编辑点评:原料成本上涨加之市场形势低迷,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而高涨的用工、用电成本,使得企业不敢松懈,只能用产量的增加来弥补利润的下滑。今年我国纱线、布产量并未像年初所预测的那样出现大量减少,各月产量依然是稳步增长,其中纱线产量最大的省份依然是山东和江苏。
■ 原料进口持续旺盛
典型数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棉制纺织品进口额同比增长24.9%,达到53.4亿美元,保持较快增速,其中棉纱线进口额达35.7亿美元,同比增长46.0%,占进口总额的67%。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430.16万吨,同比增长95.8%。进口棉花在今年出现两个波峰,第一个波峰在2~3月,此时期国内收储临近尾声,国内棉花基本入储,而内外棉价差持续超过3000元/吨,企业纷纷通过配额进口国际低价棉保证原料供应。第二个波峰阶段是5~7月,该时期企业用棉紧张,部分剩余配额集中在这个时期进口棉花。
因棉花“倒挂”导致的进口额猛增还突出表现在棉纱线市场。前三季度,棉纱进口额增长迅猛,进口量逐月攀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线108.8万吨,同比增长74%。
编辑点评:今年以来,我国棉纺织行业进出口市场呈现出上游棉花棉纱进口需求持续旺盛、下游棉制纺织品出口乏力的态势。造成国外纱线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内外棉价差。进口棉纱线不受配额的限制,当国际棉价大大低于国内时,国外棉纱线在价格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对进口棉纱线的需求越来越大。
■ 下游产品出口乏力
典型数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棉制纺织品出口额为186.4亿美元,同比下降6.0%。我国棉纱线出口增长实现由负转正。1~9月,我国累计出口棉纱线32.5万吨,同比增长3%,扭转了9月份以前棉纱线出口累计同比负增长的局势。
今年1~9月,我国累计出口棉织物57.8亿米,同比增长4.0%,出口数量保持平稳。但自2011年我国出口形势进入下行期开始,价格整体疲软,2012年棉织物出口金额增幅逐步收窄。此外,前三季度,我国棉制床品、服装出口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8.8%和5.0%。
编辑点评:有分析认为,棉纱线出口增长实现由负转正主要是靠纯棉普梳纱和混纺纱的出口逆转,带动了整体出口数量的增长。与往年一样,棉织物出口是我国棉纺织品出口的主力军。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市场需求启动还不明朗,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棉纺织品及下游棉制产品出口阻力仍然较大。
■ 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典型数据: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企业亏损率达18.4%,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124.1%。
而中纺联最近公布的纺织经济运行与走势分析显示,1~9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57.3万元/人,同比提高13.8%。实现利润总额1812.2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32.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月度累计统计数据的连续的下滑终于在此次实现正增长。销售利润率4.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编辑点评: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新的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统计显示,在棉纺行业抽样调查样本企业中,有60.5%的企业认为“国内外棉价差拉大,原材料成本相对较高”是企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而今年持续拉大的内外棉价差,各项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以致急剧缩水的产品利润,确实让企业伤心又无奈。1~9月份的月度统计数字出现的正增长,表明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态势有所改善,但是情况是否从此有所改善还需继续等待。
发展——优化布局 提升水平
■ 破解棉花难题
典型事件:5月17~18日2012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论坛以“全球格局下的棉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长期负责研究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张显斌处长,就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认为,未来棉花政策的取向将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中国棉花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进口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第二,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第三,中国的纺织出口要继续走提高附加值的路子。
编辑点评:棉花作为棉纺行业的重要原料,乃至国家的战略物资,其运行态势备受国家关注。棉花产业的稳定与否关乎到整个棉纺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棉花的市场价、指导价、进口价都不一样,让用棉企业备感无奈,棉花配额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企业的发展。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稳定棉花市场,制定有利于棉农、棉企共同发展的政策,从而实现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典型事件:新疆培育出第一个亩产籽棉高达1吨潜力的“超级棉花”品种——金丰一号,这很有可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首个吨棉田品种。金丰一号最主要的特点是高产、稳产、好管理,在良好的栽培下稳定亩产在800公斤左右,试验田最高亩产达1100多公斤。
编辑点评:长期以来,我国国内棉花产不足需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近年来,我国棉花产量在700万吨左右,而每年的棉花需求在1000万吨以上。在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研究棉花新品种,提高棉花亩产量,是解决我国棉花原料不足、原料依靠进口的有效途径,对于稳定国内原料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 加快转型升级
典型事件:3月18日~19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第四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在江苏常州召开。与会代表将就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市场运行状况及对后市的走势分析等进行讨论和交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金融危机后纺织行业仍能稳定运行的原因有二:一是内需起到了支撑作用,占比逐渐增长;二是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加速,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结构转型加速。他提出,企业要立足长远,加大自身调整,加强产业链互动,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编辑点评: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企业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是必然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比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也为改造、调整传统的纺织产业,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条件。
典型事件:11月11日~12日,2012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与会领导针对当前行业形势、未来发展及应对措施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华芳修武纺织公司总经理朱敏峰提出,应用新型设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
编辑点评:行业转型提升离不开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助力,在棉纺织行业的提升过程中,纺机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纺织行业已开始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棉纺企业对纺机设备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以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为技术优势特点的全流程成套设备将成为新型纺织企业的主流设备。就像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建平所说:“使用全流程成套设备能够满足棉纺企业发展的需求,使得传统棉纺企业所遇到的众多问题都将一一化解。”
■ 依靠科技进步
典型事件:由山东德源纱厂有限公司、宁波德昌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项目“新型超柔紧密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属于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是在紧密纺细纱机上增加自创的假捻器、集中吸风负压装置、赛络纺分纱结构,生产出能满足针织行业对纬斜要求的纱线,用其制成的针织面料,柔然舒适、漂移时尚、光洁亮丽,是制作高档针织内衣和商务T恤的最佳面料。
编辑点评:该项目的开发大大解决了一直困扰针织业的纬斜问题,并且配棉要求低,纱线的生产成本大为降低。同时提高了针织品的档次、降低后整理的能源和物料消耗,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市场将会更加广阔。
■ 实施精细化管理
典型事件:“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杭州永翔纺织有限公司应用信息技术推动精细化管理,改变并完善了生产经营模式。据公司总工程师介绍,永翔纺织公司应用计算机分包配棉系统使用中,原料的入库、出库必须贴条码和扫描条形码,可使管理者每天随时看到仓库实时准确的动态库存及库位状态,从而加强了原料仓储管理。有效降低了公司原料库存,减少了资金占用,同时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经营决策科学化。
编辑点评:“计算机分包配棉系统”是永翔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开发的信息化应用之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永翔纺织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了原料仓储管理,对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配棉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具有明显效果,改变并完善了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棉纺企业来说,是一次成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 优化产业布局
典型事件:2012年中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工作研讨会5月11日在湖北樊城召开。随着棉纺织行业的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形成,目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产业集群试点单位有22家,以棉纺织为主的特色名城和名镇有15个。
编辑点评:我国棉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棉纺行业要向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支撑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地区发挥原料资源优势,中部地区如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已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加快存量资产的优化升级。棉布生产能力要紧密结合上游纺纱、下游印染、成衣及家纺纺织品集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有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的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本就是因共同的优势聚集在一起,而集群的布局则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本着资源及产业的平衡发展为目的,既要有雪中送炭,也要有锦上添花。平衡中、西、南部共同发展,才是产业布局的意义所在。
■ 加强新型纤维开发
典型事件:3月29日,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在北京如期开幕。展会囊括行业普遍关注的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如低熔点纤维、原液着色涤纶超细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阻燃纤维、高仿棉以及竹节纱、特种云斑纱、长丝短纤包芯纱、紧密纺纱、天丝、莫代尔、水溶纱线、无捻纱和中空纱等新型纱线,同时还可看到传统产品的创新,例如长丝短纤复合包芯纱系列产品等。
编辑点评:传统的纺纱产品以纯棉、涤棉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化纤产品的差异化、功能性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纺纱开发创新的产品越来越多。纺纱加工的纤维原料已由棉与棉型化纤混纺扩大到棉与毛、丝、麻以及各种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使用,纱线的形态和结构也由传统的平纱向竹节、赛络、包芯等多方向发展。近年来,纺纱新材料不断问世,使纺纱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型纤维如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环保性纤维的广泛使用,是保持纺纱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给棉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制定新标准
典型事件:4月9日,GB1103.1《棉花 细绒棉锯齿加工》和GB1103.2《棉花 细绒棉皮辊加工》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编辑点评:新棉花标准的最大变化是将棉花分级从“品级”提升到“颜色级”, 改革棉花品级指标,推行棉花颜色级检验,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满足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新标准更注重棉花的内在质量,含杂率、异性纤维、短绒率等与棉纺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密切相关的指标在标准里有更充分的体现,更贴近棉纺用棉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对棉纺企业来说更加有利。废止人工检验棉花品级指标,是实现由感官检验向全面仪器化检验推进的关键,更是深入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关键。GB 1103.1《棉花 细绒棉 锯齿加工》和GB 1103.2《棉花 细绒棉皮辊加工》两项标准将对促进我国棉花全面仪器化检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典型事件:11月27日~29日,在山东淄博召开了2012年棉纺织印染标准年会暨《本色坯布生产用电计算方法》、《纺织浆料的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检测方法》、《色纺纱线检验规则》、《再生涤纶与棉混纺色纺纱》、《聚苯硫醚纤维(中长型)本色纱线》、《聚苯硫醚纤维(中长型)本色布》等六项行业标准通过审定。
编辑点评:六项标准制定项目是经过起草单位和标准技术归口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向各企业、检测中心征求意见后整理成送审稿,在本次审稿会上进行审核。各项标准的制定,给棉纺行业提供了更全面的技术准则,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 推广节能减排
典型事件:12月12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2012年棉纺织节能减排及创新应用研讨会”山东德州召开,此次会议旨在促进棉纺织行业深入开展和推广节能减排工艺及技术,来自全国棉纺织及相关行业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编辑点评:节能减排一直以来都是行业较为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乎到人类的子子孙孙,是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通过会议的召开,企业间互相交流经验,介绍节能减排工艺及技术项目,使得企业共同提高节能减排发展水平,贯彻可持续发展政策,从而推动棉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
■ 倡导绿色环保
典型事件:为推动我国棉纺织行业实现绿色、环保上浆,为浆纱工序“不用PVA”夯实浆料质量基础,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及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共同组建成立了环保浆料推广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可替代PVA上浆产品质量测评活动。测评活动主要针对可替代PVA上浆并用于40S及以上纱线的纺织浆料,检测其是否含有PVA及不易降解的其他成分。
编辑点评: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四个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子里。众所周知,纺织行业的上浆、染色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污染环境,其中罪魁祸首就是PVA等不洁浆料。而不用PVA上浆不仅可减少污染,且上浆后织机效率和下机质量都能保持或高于PVA上浆,上浆成本明显降低。凭借着行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使用的PVA数量正在减少。
未来——挖掘内需 转变方式
明年的棉纺织行业,目前还没有让人感受到利好的信号,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纺织原料价格大幅度动荡等一系列因素还将持续影响到行业的发展。棉农植棉意愿的降低以及国家临时收储价格的托底,高额的内外棉价差还将继续困扰用棉企业,但是可以看出,困难形势下,不少企业通过产品开发、新型原料应用、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积极应对,尽管国际市场需求不旺,但内需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按照棉纺织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任务,行业将会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推广连续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淘汰落后,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和谐的体系,抑制粗放式的增长,使投资合理增长,保持棉纺织业平稳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从而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