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教授奚旦立在去年的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指出,目前印染被过分关照,和排放的污染物颜色、印染行业的密集、环境容量的缺乏以及媒体有选择性的报道有关。
去年4月,名为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非政府组织联合发布了标题为《为时尚清污——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的调研报告。
这是继2011年绿色和平组织连续发布两份以“时尚之毒”命名的调查报告,指责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未能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其供应链不向环境中排放有毒害物质,也无法确保产品中不残留这些物质,再次将公众的视线直接引向中国的纺织业,特别是中国的印染行业,并声称:“纺织行业是中国最大水污染源之一。”
随后,有指责政府不作为的、有愤恨采用双重标准的、有感叹资本家剥削的,不一而足。组织或者媒体有选择地爆料,每每都能抓住公众的眼球。
东华大学教授奚旦立在去年的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指出,目前印染被过分关照,和排放的污染物颜色、印染行业的密集、环境容量的缺乏以及媒体有选择性的报道有关。
纺织品合格率稳中有升
近年来,媒体爆料几乎成为了我国消费品质量与产品安全信息的发布渠道。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加上信息传播开放度的提高,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权威的还是非权威的、是出于公益目的还是为了寻求某种机会的,在维护消费者名义下的各类抽查、暗访呈现重复和爆发性的增长,一个原本应该是很普通的中性消息,往往会被误读或者按需解读后在网络上有选择地数十万次被转发,密集的信息传播反而让一些歪曲的信息甚至成了真理。
在媒体的轰炸之下,中国纺织品服装几乎成了恶劣产品的代名词,中国的印染工业几乎成为一个大污水池。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占据最大份额且不断上升,以及不计其数的世界著名品牌服装来自于中国的事实却被忽略。
据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建平介绍,2011年在欧盟333例纺织品和服装召回案例中,其中原产地为中国的有163起,占333起案例的48.95%,与同期中国纺织服装占欧盟进口量的比重基本持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针织类童装产品,不过就其在中国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量中的比重而言,被召回的比例依然是相当低的。
另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召回通报,2011年1至11月,美国市场来自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被召回的案件36件,其中25件与机械伤害风险有关,10件为阻燃性不符合法规要求,仅有一件是由于有害物质残留超标,总体被召回的案例占中国进口纺织品总量的比重非常低。据统计,在2003年之前,对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的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不合格率一直徘徊在15%左右,但这几年,该项目的总体不合格率已经下降到1.5%以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而根据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天祥集团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质量检测结果统计分析,我国纺织品在生产加工环节的首次送检合格率基本稳定在65%以上,且稳中有升。而其中与印染加工工序使用染化料助剂有关的生态安全率也处于很高的水平。
理性看待印染现状
回到开头关于几家NGO联合发布的题为“为时尚清污”的报告。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渠道,NGO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如何更为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某些事物,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加专业的视角,仅仅凭一些不完整的二手资料、简单地挑选一些能反映自己意志的事例和数据和一些能抓人眼球的语句拼凑出的所谓调研报告,很难给观众带来真实、客观的视野,而且公众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有限,这样的报告往往会带来更多的误导。
王建平认为,单从这份报告公布的检测结果来看,就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和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排放废水的检测,有的给出了具体的被检出化学物质的名称和质量,有的则只给出了检出的物质,但无含量和数据。从专业的角度看,如果一种检测手段或者方法能够检测出某种物质,且被检出的物质的含量在检出限以上,则应该报告具体的检出结果数据。根据未有具体检测结果数据的检测报告来推定一定含有某物质,无论是从程序规范上还是依据上来看,都存在严重的瑕疵。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环境治理和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我国的印染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工艺、技术、装备、无害化学品的使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贸出口的迅速上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纺织产业的产量和规模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绝对量的增长部分抵消了节能减排对废水相对排放量减少的实际效果。
王建平说,通过绿色和平组织在报告中提及的宁波雅戈尔和中山国泰废水污染检测结果分析,这两家印染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在减少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其所排放的废水被检出的有害物质的浓度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和国外的先进标准,这是中国纺织业在过去数十年中减少使用和排放危险化学物质的努力取得积极进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