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了《中国纺织报》2013年第5412期刊载的题目为《多数设备替代进口 可靠性仍是软肋》的文章,颇有感触。
文章从26家使用纺织机械的企业入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了比较翔实的数据材料,从多方面、多层次客观、具体地分析了国产纺织机械设备与进口设备的有关使用情况。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且讲起来也比较具体。但有时候会忽视另一方面,那就是对于纺织机械产品中存在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这些问题虽然都进行过分析,而且天天讲、年年讲,但多数是一讲而过,雨过地皮湿。即使讲出点问题,也是原则化、表面化。
从这份材料中可以看出,用户对国产纺织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客观的评价。用户对纺机产品的稳定性意见占到81%,制造质量低的意见达到67%,反映自动化程度低的意见达到59%,而对纺织器材的满意率只占到18%,这毕竟是数字统计分析和宏观的反映。当然,我们还要看到,用户对纺织机械产品有客观的评价和殷切的期望,高达86%的意见认为,国产纺织机械有着价格合理的优势,可以满足生产需求的产品都在58%以上,有的品种达到73%。当然,这些指标不能也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自满情绪。
众所周知,进口纺织机械产品的质量有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技术上有它的先进性。苏尔寿·鲁蒂公司的片梭织机,寿力公司的空气压缩机都是打着“十年不检修”的口号才赢得一批批的用户,进而打入中国市场,但同时价格保持不变。在此次调查中,59%的用户认为进口设备价格高,认为配件价格高和售后服务不及时的分别占78%和56%。其实,这些也都是可以预见的。因为价格与价值也有背离的现象,特别是有些技术含量是无法用固定成本来计算的。这里使我想起一句老话:使用国产设备是先苦后甜,越来越甜。而使用进口设备,是先甜后苦,越来越苦。我们应当逐步改变这种局面,把“苦”尽量压缩直到消除,把“甜”的周期提前甚至无限延长。
应当认识到,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市场是基础。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分配,产品按计划分配,用户不能挑、不能拣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用户购买设备会货比三家,而且可以在境内外选购,毕竟用户自己的钱由他们说了算。纺织机械是民用产品,属于竞争性行业。何况目前的生产能力又有富余,技术进步又是日新月异。从思想上必须要引起重视,要有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措施,只有跟上形势的发展,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作为企业的负责人,应当认识到目前处在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抓好这个机遇,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从数量型生产转向质量、技术水平提高上来。通过抓好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带动思想认识上的转型、工作方法的转型、组织形式上的转型,进而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多年来的技术改造,国内不少纺机企业的装备水平与境外企业相比并不逊色,只是我们在不少环节上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缺乏严格而精细的基础管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纺织机械工业企业都是一个实体经济,一种产品、一个零件、一道工序,上下左右都是一环一环相扣的,希望纺织企业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尽快创出新局面,等再次进行调研时,数据情况能有所好转,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也是用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