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于7月19日晚宣布,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央行还决定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不过,央行未对更加重要的存款利率上限作出调整。
潜在意义深远
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举措,这体现了政府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决心,并且假以时日,这也将有助逐步走向市场导向的资本配置。至少从原则上来讲,银行将可以自主且差别化地制定贷款定价策略,有利于降低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资金成本。这一举措可能会增加银行业竞争,而随着各家银行调低利率以争夺优质客户(如大型企业和政府平台等),银行体系整体贷款利率水平也可能有所下降。净息差收窄可能会促使银行提升效率、改善服务。
短期影响可能有限
首先,在短期内,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可能不会导致资金成本出现实质性下降。迄今为止,贷款利率下限并没有制约银行利率水平。据央行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约为65%,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约为24%,而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仅为11%(见图1)。事实上,一季度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去年四季度有所上升。对此进行调整后,我们估算一年期贷款有效利率从2012年末的7%上升到今年3月份的7.16%,种种证据表明,这一利率可能在二季度进一步上升(见图2)。因此,在没有增加贷款供给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不太可能令整体贷款利率出现实质性降低。
其次,我们不认为短期内整体贷款利率下行会带动信贷增速大幅提升。这是因为,(1)近年来整体信贷扩张一直十分强劲,截止今年6月末的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21%、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政府已经在试图逐步放缓信贷增速;(2)贷款增长主要受到贷款额度、贷存比以及其他一些监管指标的限制,而并不受到利率水平的制约──6月份央行不得不通过收紧银行间流动性来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过快增长;(3)企业投资(及贷款需求)不足的最主要原因一直都是利润率过低,这主要是受到产能过剩和需求前景疲软的影响,而非资金成本过高。
第三,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带来的更重要影响可能是会减少一些债务人的借贷成本,尤其是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平台等。银行一般倾向于认为大型国企以及政府支持项目的风险较低,因此可能会调低利率争取这一类风险低的客户。同时,银行可能会对其他贷款人征收较高利率以补偿优质客户方面的利润率损失。
央行仍然保留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限制,反映出政府想要保持稳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尤其是在住房需求仍然强劲、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取消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限可能会给房价带来更多上行压力。
前景展望
关于稳增长政策我们能期待什么?鉴于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被官方定义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今年内央行不太可能降息。政府可能会通过政策微调和结构性改革来更加有效地利用存量货币和财政资源,而不会通过增加信贷或降息的方式提供额外刺激。
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举措是什么?在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后,央行已经几乎放开了贷款利率的所有管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也都较为有效地自由浮动。下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当然是存款利率上限。央行认为,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步骤,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包括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的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建立等。因此,我们预计政府将会保持谨慎,以渐进的方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下一步,可能在未来一年之中,我们预计政府将会扩大长期存款利率(如3年或5年期)的上浮区间,从而限制其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当然,理财产品业务的迅速扩张已经使得存款利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什么?即便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各项管制,中国距离实现完全市场化利率或资本有效配置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政府和央行仍然对信贷投放采取额度控制,并且频繁地通过行业政策指导贷款投向。更重要的是,对贷款供需双方来说,如果来自政府的隐性担保保持不变,这将继续扭曲资本的定价和配置,使得贷款资源继续向国有部门倾斜。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是实现资本完全市场化定价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政府需要推动包括财政、要素价格、国企以及其他金融领域在内的多方面结构性改革。
(本文作者汪涛是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