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服装品牌将生产线移师东南亚,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但东南亚国家制造业发展同样也面临种种挑战。
转移之路不平坦
从2012开始,凡客诚品通过国内的供应商,将一部分T恤衫、衬衫的订单下到孟加拉国的服装企业,虽然价格便宜,但凡客并没有将大量订单都转移到这些东南亚国家。
凡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凡客的供应商在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都有代工厂,“这些国家的人力成本虽然低,但是算上物流、关税等,进口到国内再销售,整体成本只比国内生产低15%左右”。
另外,凡客发现,这些东南亚国家的代工厂最大问题是交货周期往往需要两三个月,这对于一些季节性服装是致命缺陷。
“就拿夏天的女装来说,每年甚至每个月都有流行款和流行色,凡客主打快时尚,必须快速反应,如果两个月才交货,夏天变秋天了,再便宜也卖不出去。”凡客相关人士说。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生产的都是一些对于季节性要求不强的服装,比如内衣裤、经典款的格子衬衫、休闲裤等,即使今年赶不上趟,来年还可以接着卖。
低廉的人工成本是东南亚国家吸引国内外企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事实上,随着东南亚国家工资水平的上升,工人罢工要求进一步加薪的情况时有发生。阿迪达斯“血汗工厂”事件后,柬埔寨劳工部长发布通告称,自2012年9月1日起,柬埔寨的纺织、服装和制鞋工人每月最低工资提高到83美元。
越南政府近年来也多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10月,越南将此前规定的外资企业最低月工资标准均调整为200万越南盾。尽管如此,仍未达到越南工人的要求。据越南纺织业工会统计,国有大企业工人变动比例为15%至20%;在一些中小企业工人变动比例为20%至30%;而在一些外资企业里,这一比例高达40%。
柬埔寨恒睿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沉告诉记者,由于外国企业竞相抬价吸引工人,柬埔寨劳动力成本从每月60美元上涨到120美元只花了2年多时间。自2011年起,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快得惊人”。
柬埔寨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姜建华也表示,尽管东南亚一些国家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但实际上,越南的服装制造企业的管理成本已经接近中国国内,没有太大优势。此外,越南法律体系相对落后,税收制度不透明也是很大的制约因素。泰国的服装制造企业成本太高,很多地方甚至已经超过中国。柬埔寨的政局相对稳定,人工便宜,但赴柬埔寨投资也需要注意配套产业、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工人素质普遍不高带来的问题。
面对,不断前来咨询进军越南事宜的日本纺织服装企业,日本驻越南银行也发出警告称,越南经济发展存在高风险,不推荐赴越南发展,“越南制造”不如政策更稳定的“中国制造”靠谱。
日本驻越南银行人士认为,中国有很多厂商常年承接日企订单,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在越南,不仅面辅料难以采购,高速公路等物流网络也较为落后,目前越南尚难以取代中国成为新的生产基地。
目前,很多早期进军越南的韩国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将其工厂搬迁。
不会一蹶不振
在乔布斯去世之前,奥巴马就逼他,要求其把在中国的代工厂——富士康搬到美国。
富士康董事局主席郭台铭表示,把iPhone、iPad生产线搬回美国,加钱事小,一台多个十块美元,还是能赚回来。但问题你供应链没有啊!
“供应链”一词道破中国制造30余年积累的真正竞争力所在。
“与越南等地依赖进口不同,中国有不少发达的工业集群,上下游产品供应充裕,例如珠三角、长三角众多紧密联系的批发市场,可充当不同生产商、零售商和客户之间的平台,减省其时间和成本。”香港贸发局高级经济师黄醒彪表示,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更胜一筹,中国制造企业能处理较高增值的工序。
日本流通科学大学教授辻美代也认为,从原料纤维、面料到成衣生产,中国的产业链条成熟度在短期内是没人能够替代的。辻美代列举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超过80%都是来自中国。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有所下降,但产业链的完善、成熟程度,其他东南亚国家仍无法企及。”辻美代称,“短期之内,纺织服装产业‘工厂’仍然会留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制成品的出口国,其他地区根本无法替代中国的出口量。另外,在产业配套、规模生产、工人整体素质以及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中国仍然占有优势。
所以,多种因素都让中国目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而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将很难在短期内复制出中国当前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而且,即使是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广阔的国际与国内市场空间。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不可能像日本、韩国那样,在生产成本上升的时候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
对于当前国际品牌订单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醒并不是很担忧,他表示,“虽然中国和东南亚一些服装厂无法拼成本优势,但我们在快速反应和制造档次高的差异化生产上还是有生命力的。”
2011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 NO.2》。报告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二,生产力是是意大利的6倍、德国的7倍、美国14倍。
“这就意味着这个产业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确实有着坚实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室副主任郭朝先说。
事实上,尽管国际对东南亚制造业的投资迅速增长,但渣打银行亚洲研究部主管许长泰对记者表示,这并不表明制造业从中国向东南亚的重大转移。
他认为,一些国际企业正在寻求多样性的可能,主要是考虑到在中国经商成本的上升,以及为了规避一些国家对“中国制造”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风险。
同时,许长泰称,中国服装制造商已不再只是为出口而生产,中国国内需求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现在说中国服装制造业大规模转移东南亚为时尚早。”
“很多日本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订单或者生产,也是寻求低成本优势。但是日本企业只是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向越南、缅甸等地转移,日本纺织服装行业奉行的是‘中国+1’的策略分散风险、降低成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理事桑山信雄说。
在他看来,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技术、工艺不如中国,无法满足日本企业更多的中高端时装订单生产需求。
价值得到认同
“将‘中国制造’与廉价、低科技含量产品划等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欧纺织联盟中国代表朱金潇表示,过去10年,“中国制造”产品的品质得到大提升。
朱金潇表示,多年来,欧美国家的企业乐于进入中国这个独一无二的加工市场,中国企业为全球的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产品。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以信赖的加工伙伴。
“目前,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是欧美企业到中国采购的主要考虑因素,各国企业寻找的是质量稳定和贸易可靠性。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中国供应商所具有的而其他竞争者无法比拟的优势。”朱金潇说。
她指出,消费者的选择是中国产品畅销世界的关键。今天,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的消费者已经认识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可以是高质量的产品。“中国制造”的声誉也随着其成为欧洲市场消费者日益离不开的重要商品而改变。
同时,欧洲纺织服装从业者对“中国制造”有了全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企业现在不仅仅是供应商,更是各国纺织服装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做生意时,信任是关键。中国的企业现在已得到欧洲消费者和纺织服装业界的充分认可。欧洲的企业和消费者愿意为品质日益提高的‘中国制造’买单。”朱金潇说。
吕政也认为,中国的优势短期内很难复制。“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海外买家已经接受了中国产品涨价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并没有出现订单大规模地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象。”
事实上,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品牌的服装都在中国有加工,“中国制造”正通过科技创新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赢得世界的尊重。
当然,不可否认,劳动力工资高涨、人民币升值等让曾主要靠低成本取胜的中国服装制造业危机重重。前段时间公布的201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就凸显了制造业的窘境。榜单中共有272家制造业企业上榜,比2011年减少7家,这已是数量连续减少的第5个年头。
但由此对中国制造优势进行全盘否定还为时过早,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仍存在较强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正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原本只是国际分工链条上的一小节,现在已发展为较长的链条,进而可成长为跨国公司,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