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近日被批在中国攫取暴利,通过比较中杯拿铁在北京、芝加哥、伦敦和孟买的价格,发现中国市场的价格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还发现,在中国卖到27元一杯的中杯拿铁物料成本不足5元。实际上,中国价格高于国外、售价高于成本的产品远非星巴克一家,商场里出售的Burberry、Louis Vuitton等奢侈品,国内外价格相差也十分明显。
高价把消费者推向海外
奢侈品无疑是一种地位与权势的象征,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一件能与奢侈品扯上关系的物品都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量突飞猛进。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中国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处于世界第二位,略低于日本,预计到2015年中国高档品消费可能会超过日本。
不可否认,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增长速度超乎品牌商的想象,于是为了第一时间争夺中国这块黄金蛋糕,奢侈品品牌商开始大肆进入中国。随着商业地产近几年在中国的风生水起,那些有头脑的地产商自然而然地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奢侈品购物中心应运而生。
当下,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成都重庆,以奢侈品著称的购物中心纷纷临街而立,单就北京一座城市而言就形成了号称以新光天地、国贸商城、赛特购物中心、燕莎友谊商城、东方新天地、金融街购物中心、金宝街等为中心的奢侈品商圈格局。然而,它的诞生似乎没有赶上好时节。
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全年营业额同比增长30%的部分在华奢侈品牌,在2013年春节期间却下降10%,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的主要奢侈品门店,除个别畅销商品外,仍然有着较高的总量库存。毫无疑问,2014年国内奢侈品市场高端部分仍将面对困难的一年,奢侈品消费恢复迹象尚不明显。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局面?随着中国富豪越来越多,奢侈品消费猛增。中国对奢侈品的需求只会随之递增。然而奢侈品国内外差价悬殊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据此前商务部的调查,手表、箱包、服装等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海内外的差价,内地市场比中国香港地区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近年来,国内奢侈品牌与境外的明显价差,已经逐步把国人的此类消费推向境外。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3《中国免税报告》显示,仅有20%的中国消费者愿意在中国大陆购买奢侈品。
消费人群有所不同
大部分消费者选择出境消费奢侈品的举动,无疑会波及国内奢侈品购物中心的生存现状。根据日前高丽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末北京市中高端购物中心总存量仍维持在510万平方米,但三季度北京市高端购物中心市场平均空置率环比上升2.2个百分点,至9.3%。
“高档商场从开业到调整到稳定都有一个过程,需要2~3年,甚至5年,但商场投资者能撑这么久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大胆预测未来5年,奢侈品购物中心将有半数关张:“盲目地开业将导致5年后有50%高档商场都会倒闭,尤其是水土不服的外资企业,他们对中国市场奢侈品消费人群并没有足够的认知。”
是谁创造了中国奢侈品消费数据,是富豪?还是社会名流,杜拉拉们?“在中国,奢侈品已经由权力阶层的专属,一转身变成了中产阶层的消费狂欢。不单是原来的贵族和商业富豪在使用奢侈品,中产们也以穿上或者拥有一个奢侈LOGO为荣。”业内人士坦言。
金融街购物中心总经理关佑康认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还存在年龄偏小的问题:“这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是中国有奢侈品消费时就有的特有现象,这确实与其他欧美等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在年龄上有比较大的差别。”
奢侈品购物中心主题化
奢侈其实就是一种享受,说的更加直白一些就是能够让人充分体会到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多从国外旅游或者出差回来的人们纷纷认同这一观点,回归到奢侈品购物中心上面,他们所提及的这种舒服的感受其实更多地来自于与购物中心主题相关联的配套设施。
赛特购物中心总经理池洋坦言国内的商场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不如国外精致:“例如橱窗的布置,国外能做得像艺术品一样,我们还达不到。这些软件的、细节上的东西,还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奢侈品购物中心一定要强调顾客至上,各类购物辅助设施配套齐全,从商业服务角度突出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在国外,许多购物中心内随处可见的自助银行、取款机及外币兑换所使游客可以轻松提款购物并实现相互转换。四通八达的室内旅客代步车让游客在购物途中免除长距离步行之苦;设有专人看护的儿童乐园,使一家出行的游客可以将孩子寄托给保育员后放心轻松购物;优质高效的无线网络服务,让商务旅客可以在购物中心大厅任意地连接因特网处理公务;常驻店内的各大旅行社可以向过往游客及时提供汽车租赁、酒店预订及导游等便利服务;通过安全便捷的DHL快递服务专柜,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所购礼品寄送给远方的亲友,并由此免除因行李增加给旅途带来的不便。
奢侈品购物中心模式还需要给中国一定的时间来摸索,但是他们的观念适用于所有正在经营抑或是正在规划的购物中心。在当下竞争过于白热化的商业地产方面,取胜的法宝并不是打出了什么口号,拥有一个多么靓丽的名称,而是能否给予顾客最真实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