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绒业在“五一”假期前披露的“非标”年报公告颇耐人寻味。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A股共有64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但并无上市公司因为非标事项而停牌,表明中银绒业的该事项比较严重。
自2013年9月起,上证报曾刊发《中银绒业骗局》等系列调查报道(详情请参看本报此前报道),引起市场各方的关注与探讨。此后,公司曾发布澄清公告,其审计机构信永中和、律师事务所北京金杜、保荐机构长城证券等中介机构分别发布专项核查意见,否认财务造假等质疑。
但如今,中银绒业的常年审计机构信永中和陡然“反水”,其提出的原料采购问题、大股东与供应商的资金往来等,均牵涉到存货真实性、业绩真实性、中银系资金流向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厘清。与此同时,中银绒业异常的2013年年报则加重了市场的质疑声。
信息披露变形 大客户供应商隐身“ABC”
一个重大变化是,中银绒业2013年年报对其前五大客户的披露方式发生变更,不再披露公司名称,却以字母代称。如,客户A实现销售额36999万元、客户B实现28306万元、客户C实现14153万元、客户D实现12886万元、客户E实现11705万元,合计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33.58%。
前五大供应商的披露方式亦然。供应商A实现采购额53228万元、供应商B实现33721万元、供应商C实现22465万元、供应商D实现23551万元、供应商E实现19864万元,合计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49.27%。
而本报去年9月刊发《中银绒业骗局》等系列调查报道时,公司刚披露了2013年半年报,其中披露前五大客户及供应商时均使用公司全名。再往前追溯,公司近三年历年半年报、年报均按照实名披露了前五大客户及供应商。
当时报道重点质疑的问题包括:公司与三家注册于香港特区的外销客户业务真实性;5家内销客户存在关联关系或控制关系;同为购销的内销客户涉嫌资金向体外沉淀。
如今,中银绒业将重要客户及供应商一并匿名处理,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业绩大幅下滑 机构投资者存顾虑
令人大跌眼镜的还有业绩表现。根据中银绒业2013年年报及2014年一季度报,公司去年实现营收31.11亿元,同比增长28.2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增长0.21%。201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24亿元,同比下滑18.61%;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56亿元,大幅下滑38.86%。
明细来看,公司业绩变脸主要发生于去年第四季度。中银绒业2013年第四季度单季实现营收9.2亿元,为历史单季最高,同比增长62.1%;但毛利率却大幅下降,仅为12.9%,几乎是前三季度25.1%的一半,这类低毛利业务多为水洗绒、无毛绒类初级产品,这可从2013年报和2013年半年报的分品类差异中得出,2013年的水洗绒品类较2013年半年报大幅增加了6.71亿元。
并且,在2013年年报中,中银绒业各品类产品的毛利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导致综合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了3.4个百分点至21.5%,拖累业绩增长。其中,水洗绒毛利率下滑了1.2个百分点至17.26%,无毛绒下滑了4.5个百分点至7.78%,绒条下滑了11个百分点至6.02%,纱线下滑了3.9个百分点至22.1%,服饰及制品下滑了5.8个百分点至27.23%。
由于业绩远不及预期,平安证券[微博]研报直接将公司评级调至“中性”。“鉴于2013年毛利率下滑以及期间费率提升,在不考虑北京卓文时尚收购的前提下,我们大幅下调了2014年、2015年的盈利预测,预计摊薄后EPS分别为0.32和0.56元,而原EPS为0.58和0.82元。”相关分析师如此表示。
“我们很关注审计机构出具的非标报告。”某长期跟踪中银绒业的私募基金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前已经去公司调研多次,但公司对存货等核心问题始终有闪避,我们也下不了决心。”
类似的顾虑或许也影响到其他机构的投资决策。中银绒业于互动易上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屡屡记载了中金公司、UG Funds等十数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进行集中调研,但截至最新的一季报股东榜,除新华保险及一家私募基金产品外,公司股东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就在今年3月,中银绒业完成了定向增发,成功募得23亿元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