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事情要慢慢来,期望一步到位的改革成功那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应该给管理层多一点时间去规划和积累经验。但是前提必须是公平、公开、公正。如果政策制定者和目标价格的制定者是交易的某一方,那么,裁判员和运动员就成为一体了,棉花政策的改革就会就会成为各方“政策套利”角逐的名利场。
投资市场有一句名言“傻瓜和他的钱处处受欢迎”。如果一个人他精明也很有钱,这个人基本上不怎么受欢迎,因为很少有人可以从他身上搞到钱;同时,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是很没钱,这个人也不会受到欢迎,因为人们从他身上搞不到钱,也就不值得在他身上花精力;只有“人傻钱多”的主儿才到处受欢迎。尤其是国家的钱更加会以各种美好的借口受到到市场的欢迎。转圈棉,转库棉,就是这种观念下的产物。有些企业用这同样的方法搞钱已经N年了。机会时时有,花样年年变。大家心照不宣,闷声发财。
2014年,临时收储政策结束,棉花政策将采取在新疆试点直补的方法试行,用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价格差作为补贴的基础,这个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无疑的,也符合十八大精神,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有关方面并且定出了一个目标价格的19800的价格(这是2011/2012棉花年度的的收储价格)。市场第一个疑问是这个19800,是买家出价还是卖家出价?这个价格是如何出台的,测算和论证模型是否合理?这个价格棉纺厂事先知道么?棉农事先知道吗?套用当下一句流行语: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我们看看公告是怎么说的?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我们注意到上诉文字中“补贴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且向社会公布,但是补贴金额是由谁来制定呢?没说明白,有点含糊不清。这个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另一个表述:市场价格的定义,由谁说了算?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来实行差价补贴,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标价格只有一个19800,但是“市场价格”却是五花八门的。如果交易双方都是在自愿基础上的真实成交,都有正规的税务登记发票,你能说15000是市场价格,难道13000就不是市场的价格吗?谁有“定义权”和“解释权”就等于拿到了补贴政策的话语权。如果再指定某个官方机构发表一个“市场价格”,卖价和买价都被提前“内定了”了,那么还不如回到以前的“收储-抛储”模式呢。
既然政府公布了目标价格是19800元,棉农就认准一个死理,不管最后谁付这个钱,反正到手的钱不能低于这个价格,否则不卖。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引发很多其他的问题,更会涉及到管理层的公信力。市场上主流参与各方都想拿设法到国家的补贴,而19800的真金白银的棉花款拿出来,谁都心疼。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主体平等,童叟无欺),自由意志(人们有自由处置财产的自由,不能强买强卖,也不能通过垄断强迫人们接受对自己不利的交易),契约精神(一旦承诺,违约必须承担代价)。离开了这三大前提,就不是市场经济。这个话题太敏感,按下不表。
第一,政府不会支付,14/15棉花年度实行“储改补”试点,这就明确告诉市场,以后棉花不要再往国家的仓库里送了,国家是不会按照19800买单的,况且国库棉花抛储的托底价格也只有17250(甚至更低)。所以,未来市场价格一定低于17250.。国家怎么可能19800再次进货呢?除非市场价格再次被炒到19800以上去,而在国内棉花海量库存和全球棉花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天价”。就总体趋势而言,棉价是弱势的。棉花价格现在又回到2010前“井喷”行情之前的价位了,今后的棉价会不会再次“井喷”呢?估计2年之内不会。
第二,下游棉纺企业不会支付,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在法律框架内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买高价棉花,股东不答应。江苏有家棉纺厂的采购经理们告诉我近期真实的市场状况是棉价一路阴跌不止,目前工厂采购棉花的实际价格以每天50-100元一吨的价格下降。例如,棉纺厂计划要采购200吨棉花,以前都是一次性采购200吨,而现在如果分为两次采购,即第一次提货100吨,在第二次再提货100吨,相差2天左右的时间,第二批棉花的价格就能便宜将近100元一吨。目前下游纺织厂普遍不肯囤积棉花库存,而是根据生产计划和订单情况,随用随买。如果那个江苏的工厂按照19800元的价格采购棉花,那么这个工厂离破产就不远了。
第三,贸易商不会支付,贸易商全球采购已经成为定局,19800的棉花价格,远远高过品质高过国产棉花的澳大利亚棉花和美国棉花。而且现在下游的产品价格也出现了“面包比面粉便宜”的现象,例如:10支环锭纺纱的价格大约在19500元左右,而气流纺10支销售价格(原棉纺纱)在18500元左右。贸易公司基本靠赚“快钱”生存的,“有差价就有动力,没差价就放大假”。
还有,“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之间的差价如何计算?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还由于很大的不同,期货市场有个未来价格发现功能,交割物的品质也是标准的。但是现货市场的市场价格是五花八门的,品质也是五花八门的。棉花补贴款最终支付给谁?能不能及时到账?会不会出现“打白条”的状况?很有可能因为国家不收储,棉农只有把籽棉卖给棉商,如果棉商借机压低棉农的价格,棉商用现金收购一步到位的付款方式对棉农也有吸引力。棉农手中拿着现金总好过手中拿着一大把白条和发票吧。这诸多的问题会一个一个浮现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在实施直补政策的前几年,各个方面肯定是会手忙脚乱的。大家对此要有心理准备,莫要希望太大。
为了顺利完成从收储制到补贴制的平稳过渡,业内人士呼吁管理层在广泛征求涉棉企业的意见的基础上及早公布市场价格以及补贴实施的细则,唯此,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否则,恐怕棉花行业又会怨声四起了。即使暂时相关的细则还很不完美,但是有总好过没有。
周末,笔者和粮食系统的朋友吃饭小聚,席间闲谈起来,说是这几年,河北农民把玉米运到东北去交售,因为在东北收购玉米国家有补贴。此举造成国家财政局的巨大损失。那位粮食系统地朋友问我,未来棉花实行补贴政策试点后,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产生,内地没有享受补贴政策的棉农将棉花运到新疆去销售,以此申请享受国家补贴,而且有的内地企业在内地和新疆都有棉花工厂,这又将如何区别对待?我认识的沿海地区的一些老板,很多年之前就早已在布局了。如此看来,未来几年,棉花市场将会有很多故事发生。江湖上,酒席之间却又会多了几份谈资。
说点正面的消息吧,今年南方荔枝大丰收,“妃子笑”牌子的荔枝据说是曾经博得杨贵妃一笑的荔枝牌子,今年也是惨跌。广州打响了“荔枝保卫战”,政府鼓励市场销售,动员大家多买多消费,还想法设法的帮助企业把荔枝做成各种冷冻产品卖到海外去。丰收之年,农民的收入也没有收到太大的影响。反过来你设想一下,如果广州的领导们也搞一个高的离谱的“目标价格”试图保护本地种植荔枝的农民,那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如果那样的话,广西和海南的荔枝就会大量的进入广州市场,广州附近的荔枝会大量的“挂”在树上烂掉,“妃子”就笑不起来了。好在南方的市场经济发达,大家的共识就是“与其找市长不如找市场”。管理层辅导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种做法值得棉花行业借鉴。
“目标价风格、市场价格、补贴计算和发放”的多元模式涉及到好几个部门。就目前而言,真正操作的难度很大,棉农很难从中得到实惠,所以这个19800元的目标价格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我们就多包容一些吧,棉花政策还在试点还在摸索。和谐为主。
电影里神父是怎么说的?“ 愿上帝保佑追击者,同时也保佑被追击者,阿门”。 注意,是保佑,不是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