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纺机设备零部件较多,有的产品仅零件就达六七百种,国内纺机企业大多都采用以外协加工为主的离散装配型生产模式。由于产品零部件多,生产类型多样,且外部协助加工层次复杂,纺机企业的生产管理控制难度较大,这就给质量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实施“质保金”制度,给纺机企业的产品质量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期记者采访了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海安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从质量管理的难点和解决方法、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新品研发的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解读纺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方法。
近日从一家纺织厂了解到,有极少部分纺机企业面对行业的竞争,一味地追求低成本,配置低劣器材与配件。因此该纺织厂在采购纺机设备时,在纺机采购合同中都有质保金条款来制约供货方,以保证开车后的产品产量、质量及机械的稳定性、可靠性。如设备能达到预期要求,在通过保质期后,纺织企业再将质保金付给供货方。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纺织厂在采购设备时都要求纺机企业实施“质保金”制度。质保金的具体条款都在合同中有规定,不少企业都要求设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性能可靠、稳定,能够达到效能高、效率高的要求。这无疑要求纺机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产品稳定性,以质量控制为主线,深化质量责任意识,强化质量管理职能。为保证产品质量,纺机企业通过各种管理制度来各显神通。
质量把控靠“执行”
对于产品质量管理,不少纺机企业都有各类制度进行规范,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落实、执行到位,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常德纺机:从采购源头控制质量 对供应商实行淘汰机制
常德纺机为适应公司“哑铃型”生产组织模式的逐步转变,针对外协件不断增多的趋势,常德纺机将原外协管理职能从生产部剥离,将外协管理合并进入采购部,突出了社会协作在扩大生产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在生产任务繁忙时期,常德纺机外协零件的品种数量达到了全部品种的60%,外协零件工作总量占常德纺机全部零件加工总量的半壁江山。
大量外协零件的质量控制成为了难点。因此,常德纺机通过和供应商沟通,建立了一整套质量管理措施和外购外协件质量控制与考核办法。通过开展外协件工艺纪律检查与现场质量巡查,对外协厂家认真做好技术摸底,加强对外协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即使在当前困难条件下尽量合理安排采购资金到位,并严格把好采购物资和外协零件质量关,对不能保证质量和交货期的供应商公平公正地实行淘汰机制。
常德纺机对内的质量管理措施包括:结合产品质量诊断,严格实物质量管控,达到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通过开展产品质量抽查,以出口项目为重点,按照项目检验程序与检验计划要求,对出口主机项目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要求,全面落实各项检测要素,确保出口主机产品质量。另外,还通过召开E2528系列主机提质提速专题会,总结今年三个批次E2528经编机生产加工、设计工艺改进、用户反馈的质量问题开展质量问题分析,严格了质量考核与追究。
同时常德纺机每年都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展质量活动,2014年就确定了“关注细节、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的质量月活动主题。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除了运用传统的板报、广播、网络等手段宣传报道,还通过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召开质量问题分析会,利用公司简报开辟《质量专栏》曝光生产现场质量问题,开展质量大讨论等活动,营造人人关心质量、注重质量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管理、改进质量的积极性。
此外,常德纺机要求公司各单位结合实际,围绕“关注细节、持续改善、创造顾客”的质量方针,分别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交流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个人心得。通过系列活动,提高了员工对质量方针的认识,增强了以实际行动实践质量方针的自觉性。
海安纺机:建立多层面责任制 稳定队伍保证操作质量
海安纺机质量管理的难点是制度的执行,以及极少部分刚进厂的员工质量意识不强。因此海安纺机通过了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以强化质量管理职能、质量控制为主线,深化部门职工的质量责任意识。
为保证产品质量,海安纺机根据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管理者、职能人员、职工三个层面建立质量责任制。公司还经常性地组织检验员在现场对一些检验技术问题或质量问题,结合实物现场开展讨论,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及避免质量问题的重复发生,增强员工质量责任意识。
其次是严格要求检验员执行检验制度。要求各检验员严把零件和整机的质量关,完善质量信息制度,做好质量宣传工作。落实到产品制造上,关键是各工序人员的操作质量,尤其是对部分性能指标不可检验的产品,操作质量更为重要。
目前很多企业操作质量控制的难点主要是人员的流动性。一旦人员岗位稳定性不强,操作熟练程度就会受到影响,因为熟练操作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上岗培训考核合格者也须如此。解决办法是减少人员的流动性,尤其是对那些以手工操作为主、特殊工序较多的产品更应如此,可以针对人员的工作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工作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激励员工热爱本职工作,这比换人操作导致产品质量波动造成单位经济损失、声誉降低而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生产过程要“精细”
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无疑是保证产品质量非常关键的环节。其中,工序过程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德纺机:按照精益生产理念 全面调整生产布局
常德纺机在有序退出非主业零件加工的同时,按照精益生产理念,全面推行均衡生产和需求拉动,全力调整生产组织模式。近几年投资一亿元打造“经编新区建设”项目,新建2万平米的经编机主关零件生产车间,全面调整工艺流程,按部件加工与装配进行设备布局,构造常德纺机经编机“流水”装配新模式,全面实现“多品种、准时化、低成本、均衡化”生产组织目标。
通过调整业务布局和生产组织模式,企业主关件零件的生产节奏大幅提高,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公司在人员规模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主机月生产能力由原来的50台提高到了现在的70台,生产周期缩短了约20%。预计常德纺机经编新区建设全面完成后,公司按流水装配模式,每天有4台经编机装配成台,月产能力可达到100台,生产周期有望缩短40%。
同时常德纺机还优化了工艺流程,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促进摇架进一步柔性生产,做到摇架生产规模的收放自如。
海安纺机: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避免装配阶段“撞车”
为了严把质量关,海安纺机加强了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此前,由于交付进度等原因,公司个别产品生产时出现流动现象,即不固定组别制作,这样或多或少地影响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解决办法是合理地编排、研制生产计划。一旦多个用户提出的产品交付进度重叠,也可与用户先行协调,尽量将交付进度错开。
另外,海安纺机还加强产品研制、生产前期准备的计划性,避免产品在装配阶段“撞车”。这一方法有效地强化了检验员的工作质量及工作责任心,比较好的保证了零件的实物质量。
海安纺机严格按照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管理,使成品、半成品不落地,确保无“七害”,即:现场无垃圾、料头、铁屑、杂物,现场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并在作业现场分析研究,使物品的堆放疏密适宜,统一有序,给人以舒适感,让物品用得顺手、用得方便,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为了配合安装质量提高,充分发挥检验人员对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作用。通过作业指导书以及相应文件,将检验要点及检验方法规定到位,使检验操作有依据。检验员亲自操作,保证检验员数量的充分性。碰到质量问题能及时反映,做到有效分析,真正做到上道为下道服务,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不隔批,为出厂产品在现场一次开车成功打下基础。
产品开发看“需求”
个别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在产品研发中忽视了质量控制,导致一些问题和纠纷。在产品研发初期就制定标准规范,可以研发出功能性、实用性及可靠性都更加优越的产品。
常德纺机:紧随市场需求变化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目前,受困于人工、原料、能源等诸多成本上升因素,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步伐逐步加快,纺机市场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纺机装备销量大幅增长。
常德纺机紧随市场设备需求的变化,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高速、宽幅、高密经编机新产品研发,适应纺织行业产业升级需要。同时,在新品研发的过程中就将质量控制方案融入其中。
常德纺机连续5年技术投入比保持在5%以上,远超3%的行业平均水准,成功开发出了多个适应纺织行业高效、节能、省工的经编产品。
海安纺机:从装配设计入手 兼顾装配工艺和技术
为了提高整机质量,海安纺机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从装配顺序入手,摸索出经济合理的装配顺序,并根据所涉及的产品结构特点和要求确定机械各部分的装配方法。例如,先进行基础零件装配,再进行复杂件和难装件的装配,最后集中安排使用相同工具、设备和有共同点的配件安装。
其次是合理确定装配工艺。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生产的批量、装配的复杂程度,设计合理的装配工艺。设计过程中做到先将结构划分成几个独立的单元,尽量减少装配过程中的修配和机械加工,使各组件便于安装和拆卸。
技术要求是研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点。海安纺机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规定装配技术要求,使之达到整机的技术要求和使用性能,使装配人员有证可循,在批量生产时才能使产品最终效果达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