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5方面意见,引导纺织服装、鞋类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巩固传统优势。
1.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
2.向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转变;
3.由加工组装企业向技术、品牌、营销型企业转变;
4.逐步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境内外合理布局;
5.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
观点1 温州市服装商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琦翔:行业需要“综合类”工匠
高端男装制造业一直是温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就当前行业发展形势来看,只做好加工制造的“工匠类”工作,已经很难促进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对此,整合产业资源,推进温州制造向“综合类”工匠转变,是温州制造近年来尝试的事情。
以目前温州服装行业尝试转型的情况来看,不少之前从事男装代工的企业开始推出自身的服装定制业务。同时,也有不少单品类企业开始联合其他代工企业,推出集合店,试水商业市场。工厂类集合店,也是目前温州服装企业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个渠道业态,现在做的也非常好。这些尝试,都表明温州服装开始摆脱单一的加工制造环节,提升自身在生产、研发、资源整合和渠道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延伸产业链,做资源整合。鉴于此,温州不少中小企业开始加大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例如做面料的染整水洗等工作,以此构建自我的优势供应链体系。这不仅是温州服装,也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优势所在。
观点2 森马服饰副总裁郑洪伟:中国品牌还需时间成长
随着国际服装品牌进入中国,让本土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该如何把握好本土消费市场?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从中国市场的消费数据来看,服装类消费依旧保持着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速度还将保持很长时间。对此,如何把握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本土服装品牌要推进的重要工作。
以渠道为例,随着线上消费的日益流行,本土服装品牌必须加大对线上线下渠道的拓展和整合力度,同时利用好大数据,做好客户服务。在资源整合方面,本土服装品牌在整合国内产业链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国际优势资源的整合。例如在服装加工等方面,可以寻找在价格上更具优势的东南亚企业。在品牌、设计、管理等资源方面,要积极与国际优势品牌建立合作。
我认为,服装企业现下的困难是暂时的,本土品牌也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成长。从这个层面来看,与国际品牌的交锋也许能帮助中国品牌更快的成长。
观点3 武汉宝齐莱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慧:外贸行业需要互联网“救赎”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对本土外贸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目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大规模的生产加工企业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中小企业将大量涌现,但也是行业淘汰率最高的一类企业。对此,外贸企业要巩固产业的传统优势,必须顺势而变,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产品、组织架构等,规划企业发展。
对于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外贸企业,必须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整合优化资源,保持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还必须依托金融平台,来抵御国际贸易风险。而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必须加强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企业反应速度。
同时,外贸企业一定要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推进产业链向原材料等方面的延伸。而“互联网+”一定是外贸企业必须利用好的技术平台和手段,在推进渠道多样化的同时,把握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
观点4 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及首席设计师赵卉洲:不是市场不好是需求在变
现在很多人都将服装业的下滑归咎于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要中国市场永远保持高速增长本来就不现实,经济的平稳增速将是中国市场的常态。服装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握好已经变化的消费需求。
随着本土服装市场个性化、时尚化以及情感消费的发展,让设计师品牌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
这两年不少中国设计师出国办秀,在让国际时尚圈认识中国设计的同时,也开始加大同中国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对此,设计师品牌必须把握这一机遇,加大与优秀国际面辅料供应商、设计管理机构等方面的合作,推进设计师品牌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与此同时,跨界也是设计师品牌及中国服装品牌需要重点推进的事情。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设计师和企业的考验日益综合和全面,企业必须通过跨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