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纺机产品销量普遍下滑。在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纺机行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与发展环境有什么新的变化?企业的发展重点又应该做出哪些相应的调整?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及有关专家深入分析了“十三五”纺机市场形势变化以及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在会上发布的《纺机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提出了行业发展思路。
困难来自哪儿——从数据辨析
近几年,纺机市场形势一直“不太好”,这是许多纺机企业的直观感受。而从经济运行数据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3.64%。但受纺织工业生产增速趋缓、投资速度回落和能源、用工等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纺机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从2011年到2015年,五年中年均仅增长0.87%。《意见》预计,“十三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发展时期,行业将放缓规模扩张速度。
据中国纺机协会副会长顾平介绍,纺机协会跟踪的87户重点企业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主营业务收入439.10亿元,同比下降11.89%;实现利润总额59.00亿元,同比增长1.53%。
从订单情况来看,2015年订单总量增加10%以上的企业占比达到27.6%,主要集中在染整机械、非织造布机械及剑杆织机企业;订单减少10%以内的企业占13.8%;减少10%以上的企业占24.1%,主要集中在纺纱、化纤机械。来自国外订单的情况表现好于国内,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我国纺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在加快。2015年,企业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增长5%以上的企业占3.4%,增长5%以内的企业占6.9%,价格持平的占51.7%,减少5%以内的占20.7%,下降超过5%的企业占17.2%。总体来看,受市场低迷的影响,中低端纺机产品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2015年企业库存增加10%以上的占10.7%,库存增加0~5%的占7.1%%,库存减少10%以上的占3.6%。企业在2015年的困难情况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库存情况与2014年相比整体没有出现大幅增加。设备利用率在80%以上的企业占到了被调查企业的63%,29.6%的企业设备利用率在50%~80%之间,7.4%的企业设备利用率小于50%。纺机行业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制约了企业设备利用率的提高。调查显示,2015年企业生产运营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无序及价格不良竞争,国际市场需求不足,资金短缺。压价、赊销等市场无序竞争现象是2015年纺机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困局。
对于2016年订单的预测,28.6%的企业预计会有所增长,50%的企业预计于去年持平,而21.4%的企业预计会下降。来自国外的订单预期要好一些,39.3%的企业预计增长,42.9%的企业预计持平,17.9%的企业预计减少。调查显示,企业认为2016年面临的压力仍然不会缓解。2016年我国纺机行业仍将在寻找增长新动力的过程中艰难前行。
需求在哪里——听下游声音
在行业放缓规模扩张速度的大环境下,纺机企业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呢?《意见》提出,“十三五”纺机行业发展基本原则是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质量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行业自律。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指出,纺织机械行业是事关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调整升级的重要行业,纺织机械“十三五”发展思路应与纺织工业的发展思路相吻合。但是有些特殊的情况还需要注意,比如一些毛纺、麻纺、产业用设备的进步空间依然巨大。在春季调研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下游企业反映国产设备在可靠性、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是未来需要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那市场需求在哪里?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指出,棉纺织生产正向着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同时,当前终端消费产品使用非棉纤维增多,差别化纺织品增多,需加快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备件的研发和利用,提高产品的制成率,满足非棉纤维及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
朱北娜表示,现在棉纺织行业装备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国产设备目前性价比较好,但是要较大幅度提高稳定性、可靠性,挖掘提高纱布高产的潜力,保证产品质量。“十三五”期间,棉纺机械装备及专件的应用向高速、高产方向发展,通过全流程装备的机理研究和生产,有效建立高速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另外,要改造和新建的全流程生产线目标为1000万锭。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表示,化纤企业对设备的新需求将主要表现在专业化、柔性化、工程化、服务化等方面。
下游用户企业更愿意选择什么样的纺机产品呢?据德州恒丰集团董事长苏建军介绍,企业在设备选型时的基本要求是: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并处于行业领先;利用设备器材的先进性,减小对员工操作水平的依赖;凡是国产设备能满足要求的不选择进口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的,必须选择最好的进口设备,保持5年不落后;售后服务到位,可以得到供应商持续的技术支持;根据企业所在地劳动力资源状况,选择自动化程度不同的设备;选择较为成熟的产品,不做试验厂;根据资金状况,产品质量同样能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优选规模最大化。苏建军认为,在劳动力充足的区域,应选用性价比高的设备,实现企业迅速扩张;在劳动力资源紧张区域,应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选用世界最先进设备,是企业中后期发展的重要选择。
智能制造如何发力——请专家解惑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纺织智能制造离不开智能化的纺织装备。但应如何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纺机企业在智能化方面又能做些什么呢?《中国制造2025》起草人之一,中国工程院制造业办公室专家董景辰详细诠释了智能制造的内涵。
董景辰认为,智能制造是指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覆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功能。智能制造的内容包括:智能产品、智能制造过程和智能经营服务模式。
智能产品是制造强国的标志和根本。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能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智能产品的特点是:通过传感器,实现对产品状态、工作环境的感知,通过调节使产品处于最优工作状态,更好满足用户要求;能够融入智能制造系统,能够与其他产品、物料、控制系统、传感器等实现互联互通;能够支持用户的应用程序,具有远程升级、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功能;实现运行数据和消费者使用习惯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提供创新性的应用服务。
董景辰认为,数字化自动化是制造过程智能化的基础。数字化自动化追求的是保证制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和降低排放。信息化管理主要解决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去除制造过程中的浪费。但管理必须与自动化生产现场结合,才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经营模式智能化包括个性化定制、协同开发/云制造和远程监控。个性化定制是指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与用户实现深度交互;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产品数据库,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
协同开发/云制造是指建立协同开发/云制造平台,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间资源信息共享;围绕重点产品,采用并行工程,实现异地资源的有效统筹与协同;在企业内实现制造资源的弹性配置,在企业间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监控是指建立云服务平台,对装备(产品)运行数据与用户使用数据进行采集,并建模分析; 为用户提供在线监测、远程升级、故障预测诊断、健康状态评价等增值服务;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自动生成产品运行与应用状态报告,并推送至用户端。
总之,传统制造与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结合,将为纺织装备制造与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