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滑雪运动的盛行,滑雪服将更受欢迎,而这类服装对数码印花面料有很大需求。”“军用迷彩面料对印花的色牢度、颜色一致性和近红外伪装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新型数码印花技术可更好地实现多色渐变迷彩效果。”
在刚刚结束的印染行业“四新会”上,探路者研发中心技术总监陈百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军需部博士郝新敏分别从户外服装和军用服装两个领域探讨了数码印花的重要性。
在随后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染料展和2016国际数码印花展上,人们依然在热议一个话题:数码印花的前景。尽管数码印花在我国已发展了10余年,但是市场规模始终不大,不少人表示看好其在2016年的发展,但还有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
市场需求旺盛真假
杭州宏华数码印花有限公司纺织事业部总经理林虹表示:“随着服装市场对快时尚、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数码印花正将越来越受欢迎,相应地宏华的数码印花设备也正步入高速发展期。”据她介绍,目前很多意大利采购商都提出3天出样、7天交货,且要保证产品品质的采购要求。“快时尚正在改变市场的销售模式,供应商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速度,市场需要能够高效运转的数码印花机。”林虹这样说道。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部经理兰淑仙表示:“数码印花的发展步伐随着时尚流行的需求而加快。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时尚流行变幻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很难再靠着一款产品打天下。此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想要个性化产品,因此对于成衣、家纺品牌来说企业需要从大批量转向定制化。数码印花恰巧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虽然市场需求看似不低,但亨斯迈全球纺织染化事业部销售及技术支持副总裁贺思卓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数码印花仅占全球纺织品印花市场的3%~5%左右,毫无疑问数码印花仍属于小众市场。
尽管如此,亨斯迈仍在加快相应墨水的开发,今年还将继续提高这一产品的比重。“虽然现在的应用情况一般,但是我们认为数码印花的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在中国,这只是所用时间长短的问题。”贺思卓这样说道。
WTiN数据显示,数码印花是过去5年纺织品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在2015年强劲发展,全年产量略高于12亿平方米。据预测,未来数码印花市场增长速度将超过25%。
2批量大小全看设备
在染料和数码印花展上,谈及数码印花适用范围,不少专业观众表示,数码印花机虽有众多优点,但是其更适合做小批量订单。而在“四新会”上,林虹却表示,未来,数码印花的趋势是大批量、个性化定制。
到底适合大批量还是小批量呢?参会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来看,与丝网和圆网工艺相比,数码印花设备速度仍无法企及,只能做小批量;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数码印花灵活性极高很适合生产小批量订单。传统印花工艺制造的面料推向市场往往需要4~5周时间,而由于数码印花工艺不需要清洗丝网、无需分色制版,及快速反应的特点,数码印花则将交货时间缩短至3~7天。正是因此,面料企业可以快速推陈出新,适应市场需求,且让竞争对手难以抄袭,大大提高了灵活度。另外,从成本优势来看,数码印花也更适合小批量订单。
而在林虹眼中,大批量是相对于人们对数码印花工作效率低的传统认识而言。普通数码印花设备理论上每天能达到4000米的产量,但据林虹表示,单次极速印花机已经达到很高的标准,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
台湾永光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处长陈文政表示:“单次极速印花机大概可以达到2000米/小时的产量,按照每天运行12小时、每月运行25天、一年运行11个月的体量计算,1台单次极速印花机年产可达660万米。”
成本高低说法不一
在展会上,关于成本问题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数码印花成本低,也有人说数码印花成本高,尤其是单次极速印花机,1台设备的价格约在300万欧元左右。
对此,林虹表示:“从成本分摊角度而言,其已经和平网印花机差不多了。大家觉得数码印花成本高,原因之一就在于墨水。以前,墨水价格在800~1000元/公斤;现在,我们的墨水价格已经降到100多元,且质量稳定性都不输进口,甚至某些颜色深度方面还表现更好。”
但也有专业人士分析道:不同面料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墨水技术印花,以及不同的预处理和后处理设备,这就限制了单台印花设备提供多种服务,同时加大了印花作业的成本。此外,仅1台单次高速印花设备约300万欧元,合20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喷头更换费用每两年约为700多万元,以及墨水的费用,成本自然仍是十分高的。尽管有报告指出,在西方市场,即使采用单次极速印花机的数码印花总成本并不比传统印花高太多,这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西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太高。
陈文政表示:“除了看生产成本,还需要看环保成本。纺织产业供应链中,染整制程所产生的废料、废水成为纺织业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环境保护是中国印染行业面临的棘手问题,而数码喷印则为纺织行业提供了较为现实的解决方案。随着中国政府环保政策趋严,可以大幅降低环保成本的数码印花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要实现数码印花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例如开发更优质的墨水产品,满足客户支持可持续环境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