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年来,我国棉花呈现从“三量齐增”到“三量齐减”的态势,其结果是陷入“成本高,农民不愿种棉、价格高,纺织企业用不起棉、品质差,纺织企业不愿用棉”的产业困境,加上大量进口,直接冲击国内棉花生产、棉农增收和棉纺织业发展。
轻柔的棉花不断遭遇坚硬的难题,“种植面积锐减、人工成本剧增、收购价格连降、纺织企业叫苦”,我国棉花到底怎么了?产业发展究竟有多难?如何破解?今天的《农经漫谈》,听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王竹给您说一说。
王竹:我曾去过中国新疆的产棉重地阿克苏,这里的棉花年产量占全疆1/3、占全国1/9,这里是中国最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的兴衰对于13万平方公里的南疆重镇阿克苏来说举足轻重。但面临眼下的棉花局势,阿克苏当前要做的是果断对棉花普遍存在的“一致性差、可纺性差”质量问题开方下药,实施节本增效工程,实现全产业链抱团,让棉花卖出好价、棉农能够增收,让棉纺企业争着来买国产棉。
所谓“全产业链抱团”,是指在中国农科院领导下,联合全国棉花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纺纱及农资、农机具等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组建,目前已在西北(新疆)、黄河、长江三大棉区分别建设了“联盟科技园”。
组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应对破解的正是我国棉花所处的低潮和瓶颈。国产棉显现的种种不适应症,根本原因在于生产与需求脱节,产业的主要环节各自为战,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技术协调、成本联控脱节,协同效应差;棉花产量虽高但成本也高,棉花质量无法保证棉纺企业对优质棉的需求供应。形成棉花产量、价格双跌局面,引发植棉成本与价格倒挂、棉价国内与国外倒挂、国内质量与数量倒挂,以致高等级棉严重短缺,低等级棉严重过剩,“洋货入市、国货入库”。
我认为,以棉花产业相关环节、优势单位抱团联动,应对形势严峻、紧迫的挑战,不仅在于着眼扭转各种不利局面,更重要的是让我国棉花产业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走出一条可持续自我发展新路。走好这条路,一定要跟紧两个“向导”:一个是用“中高端品质”引领棉花产业发展,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棉花品质迈向中高端;一个是用“三化”,即轻简化、机械化和组织化,引领现代植棉业发展。
由此可见,在新格局下,棉花产业需要振奋精神,直面困难,努力探索适应新常态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升品质,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整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供给侧改革着手,生产出适合纺织行业使用的棉花,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种子研发到产业联盟,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现在的想法还不成熟,但毕竟在棉花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肩负重任的棉花产业改革当然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期待新的产业联盟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走得远、走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