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浙江湖州和嘉兴两地茧质量差的照片和批评见诸报端和微信,由此引发了部分业内和社会人士的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有4700年历史的世界丝绸之源出产的春茧质量竟然如此低劣。”而浙江淳安优质春茧收购刚一开始,其质量与浙江湖州和嘉兴春茧对比,相差悬殊,立刻引发诸多关注。大家惊呼,湖州、嘉兴的春茧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致使两地的春茧质量下降?就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近日,采访了浙江湖州丝绸协会会长、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
六因素致春茧质量下滑
记者:在您看来,湖州、嘉兴两地的春茧质量出现了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凌兰芳:浙江湖州、嘉兴作为我国两大蚕茧生产基地,被誉为“丝绸之府”和“中国绸都”,有着悠久的丝绸历史,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如今的蚕茧质量却被称为“全国最差春茧”,平均收购茧价仅是淳安的70%,令人痛心。事实上,湖州、嘉兴两地的茧质下降,不是偶然现象,这种状况已持续了几年,只是今年的状况尤其严重。要说原因,我认为,6个原因导致两地春茧质量下降:
一是正常利益驱使。由于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蚕农辛苦养蚕却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因此茧农缺乏种好桑、养好蚕的积极性。
二是种养模式落后。千家万户老法散养蚕,无力推广先进方法,更无力推动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产业化、机械化种养,“刀耕火种”的种养模式与现代农业相距甚远。
三是要素挤出效应。湖州、嘉兴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快,土地与劳动力成本高,要素资源快速从低产出的行业中溢出,传统蚕桑、传统丝绸产业便是低产出的行业之一,这显然加速了行业衰退。
四是农业经济比较效益影响。湖嘉两地土地肥沃,俗话说“插根筷子都能发芽”,高产出的经济作物可选品种多,不像西部的贫脊丘陵和黄海的盐碱滩涂,仅桑适应,套种间种,以桑改壤,以桑造林,一桑多利。因此农业比较效益也让东桑不敌西桑。
五是责任主体缺位。“三农”现代化处在启动阶段,工商资本下农村和家庭农场还在摸索,蚕桑现代化种养的主体尚未形成。产业化的主体都缺位,哪来的鲜茧质量主体?这方面,西部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市县及江苏的滨海两市(盐城、南通)要远比湖州、嘉兴做得好。浙江的主产区中,淳安要比秀洲、海宁、南浔好,德清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六是创新突破缓慢。产业化养蚕目前正在尝试的重大突破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饲料全龄育;另一个是机械条桑育。前者是颠覆性革命,但成本高、风险大,推进缓慢,有待全面突破。目前,丝绸之路集团走的是机械条桑育改良道路。科技进步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丝绸人要在蚕桑革新上下大气力。
产能过剩再次扭曲市场
记者:近日受春茧收购影响,生丝期现两市价格双双见涨,由此引发丝厂购茧、绸厂购丝的紧张情绪,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春茧行情?
凌兰芳:此番见涨与前段时间的钢煤价格突涨类似,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大趋势下谈不上行情刷新。这只是产能过剩“扭曲”市场信号的再次表现。
第一,无论出口或内需,丝绸的五大制成品类行情不仅没有好转,需求还略有下降。服装服饰、家纺(蚕丝被)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很重,其他纤维替代真丝的势头还在延续,整个市场需求基本面对此波涨价没有支撑力。
第二,丝绸确有7年~8年的起落周期。有人认为从2008年秋至今差不多是应该走出低谷了,但眼下恰好与宏观经济“三去一降一补”重叠,与农产品价格低落重叠,与纺织服装总体需求低迷重叠,与外贸出口不畅重叠,周期回升不可能以此番春茧收购期间为转折。
第三,缫丝产能过剩。据估算,全国拥有14万吨生丝的缫丝设备能力,却只有7万吨生丝的原料供应(另外1万吨直接用作蚕丝被、绢纺)。由于东部蚕桑快速退减,广西主产区也受茧价、天气、蚕农意愿等影响,也有明显减产的趋势,官方统计数字与实际感受数字竟有20%以上的差异。西南(川滇)鲜茧产量能够维持但无大幅增量。2015年全国鲜茧产量约60万吨,今年春茧同比下降幅度更大,加上鲜茧丝暴增,又值今年收茧全面放开,鲜蛹+厂丝+副产还是有赚,一拥购茧,造成价格推涨。
事实上,2014年、2015年的春茧都存在价格上涨的情况,只是特征不明显,而今年“饮鸩止渴”的冲动更甚。在我看来,冲动归冲动,价格暴涨却不可能。除非鲜茧产量急剧下滑,比如2009年鲜茧产量55万吨,从而引发了2010年鲜茧价格的暴涨。
降本增效、创新时尚是出路
记者:在您看来,引发春茧质量下降、生丝价格上涨的根源是什么,其出路又在哪里?
凌兰芳:从目前来看,我国丝绸业面临的形势还是较为严峻,主要表现为:一是与其他纤维竞争,性价比日趋“笨拙”。丝绸的困难在于茧丝纤维的形成和获得,投入的劳动、消耗的资源、过长的周期使其性价比在与其他纤维竞争中不断败下阵来。二是产能过剩,竞相压价。三是低效种养、低效前道的现状迟迟未改变,与其他纤维的现代纺织工艺差距加大,困难加重。此局面不改变,丝绸产业面临的形势会更为严峻和复杂。
我认为丝绸的出路是“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一定要靠降本促销,创新时尚,舒适保健,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被千家万户所喜爱。要实现这个目标,丝绸人任重道远。
丝绸出路在于一头降——降成本,一头升——提升竞争力,即蚕桑缫丝这两个消耗活劳动活资源最多的丝绸第一车间、第二车间要有重大革新,要通过产业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短程化等创新大幅降低成本。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产、二产相融合,即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在同一个农场里完成。设想一下,生态化机械化种桑+自动化车间化养蚕+智能化鲜茧化缫丝+短程化连续化织造,从种桑到坯绸都在同一个农场(工场)里完成,然后从物流出门到设计打样、印染缝制、个性订制、品牌推广的各个环节去,这才叫丝绸前道产业的转型升级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提升设计、时尚、工艺等性价比,也是提升竞争力。我们要让丝绸走到纽约、巴黎街头和百姓家里,前者是品牌国际化,后者是市场内需化。当时福特汽车从贵族奢享改为民众代步工具才有生命力,我们丝绸反而走相反道路,奢侈化、小众化,市场份额缩减了,产能过剩。
目前,丝绸行业正处在“产业革命”的前夜,而非时来运转的黎明,我们要正视行业现实。丝绸行业分化引发行业分工,促进行业创新,就必须涌现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培养一批新专家、新工匠,只有如此,丝绸行业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