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被人问起,翟琨还没有发现,原来从怀孕到生娃的两年多时间,关注了这么多微信公众号,仅每天都要点开看的就有近20个。
“小小包麻麻”“年糕妈妈”“大白妈妈”“笼包粑粑”“一条”“二更”“反裤衩阵地”……在她关注的这些公众号中,基本上分为母婴类、时尚类以及带有小资情调的生活类等。大概从去年开始,翟琨发现,这些原本靠着内容吸引她,尤其是在育儿方面给予了她很多实用知识的公众号,都开始卖东西了,也引得她频频“剁手”。
“我关注的这些公众号,推送的东西都很精准,正好都是我需要的,而且关注了好几年,感觉品质很放心,所以我并不排斥,反而乐于接受。”翟琨说。
事实上,与翟琨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信赖的公众号上购物。根据自媒体电商联盟SEE的创始人万旭成Tree提供的数据,目前每天大约有50万个微信公众号在更新,页面浏览量达到了50亿次左右,已超过百度的日均搜索次数,这意味着微信公众号已经取代百度成为最大的信息分发平台,中国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从搜索变成了内容。
以内容为依托
内容电商,简言之,就是通过内容来连接消费者,引导消费者消费的电商。
众所周知,流量正变得越来越贵,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无论是品牌、电商平台还是渠道,都在寻找新的方式做转化和变现。而本身就自带流量的内容被认为具有相对较高的性价比,并带来可观且健康的用户黏性与留存等指标。
Hubspot和Smart Insights报告数据曾显示,内容营销已被欧洲营销人员认为是2016年最具商业影响力的营销活动,紧随其后的才是营销自动化、转化率优化、大数据营销和社交营销。
“其实内容电商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传统电商诸如淘宝、天猫、京东系之前,电视购物、杂志购物、邮件购物,到今天的直播电商、公众号电商等,都是内容+交易的模式,只是媒介发生了变化,本质并没有变化。”品牌推手、深圳冲格新媒体创始人唐晓涵说。
VML Social策略发展总监Ian Yang也表示,以内容为纽带触达人群,获得消费者,给予消费者建议引导消费的电商尝试已经在大众和垂直领域,依托于不同的平台,以不同的规模展开了。
“去年我们挂售的阿迪达斯NMD鞋,每双都有几千人在排队。”有货网创始人兼CEO梁超说,他们是该爆款潮鞋品牌官方授权的全网独家销售平台,显示着这一平台的能力。
有货网全称为“Yoho!Buy有货”,从2011年开始独立运营,在此之前它只是《YOHO!潮流志》—一本潮流时尚杂志的电商频道,彼时也还没有内容电商的说法。2013年梁超又开办了针对女生的《YOHO!GIRL女生志》杂志。同时,“YOHOOD全球潮流新品嘉年华活动”也从2012年开始在上海举办。正是依托于内容与社群,目前有货网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流行品牌网络销售平台。该平台在售潮流品牌1400多个,其中50%是国内设计师的原创品牌;而大家熟悉的耐克、阿迪达斯、Levis等大众潮牌只占他们品牌总数的30%。
2016年,有货网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迄今已完成5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近1亿美元。
除此以外,蘑菇街最初也只是一个社区平台,后因为用户讨论的话题逐渐聚集在穿搭、美妆、减肥等话题上并产生了购买需求,用户分享购买链接,才借此转型成为导购平台。当时蘑菇街上用户分享的商品都是链接至淘宝,如果说淘宝是一个大型百货商场的话,那蘑菇街就是商场里的导购员,从这个角度看,早期蘑菇街应该算是内容电商的“长辈”。2016年,蘑菇街又并购了曾经的对手美丽说,成立了美丽联合集团,在内容电商的路上越走越远。
可见,优质内容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传统电商大多已经是处于成熟期,电商初期“秒杀、满减、买赠、折扣、任选”的流量销量获取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效,然而面对增速放缓,流量红利耗尽,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具备流量成本低、打开率高、品类相对成熟、垂直精准和接近用户心理等特点的内容电商就变成了一波巨大红利。
以价值为核心
将具有同样消费偏好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模式,再通过塑造有价值的内容,为消费者筛选出与其相匹配的商品,实现了双方的共赢。与单向取悦消费者、打压商户的电商模式不同,内容电商以创造价值为核心。
“马云提出的新零售C2B是Consu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到企业,而我认为C2B应该是Contents to Business—内容到企业。内容可以覆盖一群有相同需求的人,而服务一群人的经济效益会远大于服务一个人。”Tree说,内容电商第一流量来自内容本身,第二交易的产生源自价值观和人格魅力的认同,第三来自内容和产品的匹配度与链接、互动。
诸如当下比较受欢迎的短视频公众号“一条”,它将自己的用户定位为“成长中的中产阶层”,他们对生活品质有要求,对产品价格没那么敏感,有一定购买力,对新事物容易接受,在消费升级的情景下,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挑选、研究、甄别好的产品,而“一条”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一条的产品,大部分都是高品质,高客单价,进口或者新奇特商品,而在淘宝受欢迎的高性价比、低客单价的产品可能就未必行得通。很简单,烂大街的东西,中产阶层不喜欢。”唐晓涵说,每一个内容都是和用户互动的触发点,比如公众号的每一篇文章,视频,音频,这些触发的背后是互动,内容只是互动的载体,也是用户可以感知到的东西。
而“一条”创始人范致行表示,从来都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电商公司,只是徘徊于广告和媒体的权重。至于后来为什么转向做电商,他说:“流量其实是用户的需求,内容提供消费场景,因此电商不仅在于卖货,还是和用户沟通互动的方式。”同时,范致行也在做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新生代的独立设计或品牌都会遇到流量问题和假货冲击,而一条作为中介平台,可连接设计者、生产者和用户,因此一条又将自己的电商定义成一个对接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平台。
如此看来,内容电商运营主体的个人价值观匹配的调性输出,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基于价值观的消费行为,凝聚一帮粉丝,真正实现场景化营销,真正的以人为本,内容电商产品适合个性化、深度垂直类、小而美品牌涌现,符合共享经济的趋势。
比较典型的案例还有,主打UGC晒物内容的小红书、北美省钱快报,主打直播的波罗蜜全球购,主打PGC导购内容的清单、优集品,need、美丽说HIGO、东家,自媒体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以及一些超级网红等。
窥到这一趋势电商巨头同样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微博也不甘于做背后推手,今年3月23日,推出网红电商平台,希望打造一个汇集垂直领域电商红人、电商企业和电商服务商的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推动网红经济在生活消费领域的普及。
淘宝先后上线了“微淘发现”淘宝头条”“必买清单”“有好货””“爱逛街”“热门市场”“我要日报”“每日好店”等矩阵内容化产品,京东也把内容和社区咨询属性的“发现”放在了导航栏里显要的位置。
而且,阿里并不甘心于构建淘宝内容这一道护城河,后来又透过集团内的UC订阅号上线商品推广功能,打通淘宝、天猫及阿里妈妈商品资源,以卡片形式将商品信息生成在文章中,内容创业者将获得业内领先的70%交易佣金分成,并在端内实现一键授权,一键登录,端内完成购物的一站式体验。
如此看来,做电商的都在做内容,做内容的也都在做电商。
与社群共相伴
“从消费者行为来看,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线上线下‘闲逛’,是消费内容,增加购物乐趣的‘Kill time’。在内容驱动购买的情境下,消费者往往没有预设的购买行为或特定的购买目标,这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感性信息。”Ian Yang说。
内容电商,本质是什么?转化链条短的场景,以及强产品体验性内容。转化链条短,意味着“即看即买”,降低跳转带来的流失;强体验性内容,意味着代入感,强化购买的欲望。
PC时代电商的逻辑是平台连接人与商品信息,而诞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电商,其商业逻辑是以内容连接人的情感,并让人“移情”于消费。传统电商运营模式是看评论区和实物照片促进消费,目前很多电商App由于惯性延续这一主流模式。而内容运营模式是读文章、欣赏短视频,与内容生产者一起愉快地玩耍,不仅能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变成连接物,还把“人”变成了内容(如直播),甚至把“符号”也变成内容,如一个故事、idea、游戏等,这就是所谓的“IP”。
内容电商无疑拥有更强新生代气质和情感附着力,即使你没有为内容买单,也会忍不住为出色的创意点赞,或者奉上一条好评。
这同样意味着,内容电商与社区电商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内容电商大多都有社区元素,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与消费者互动,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浏览。
事实上,小红书成功模式背后,内容的要素不用多说。内容背后,却还有着熟人或陌生人的社交,有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内容电商和社交电商这两个概念越来越密不可分,好的内容营造了合适的场景和体验,社交和意见领袖提供影响力和信任背书。
“品牌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无论在制定战役策略还是思考创意时,都需要把同在游戏中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资产和诉求纳入考量。”Ian Yang说,在VML SOCIAL 2016年提出的社交内容电商模型中,有三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品牌方、资源方、电商和社交平台。
Ian Yang表示,品牌主张和产品卖点毋庸置疑是重要的,然而当下的媒体环境下,仅凭这些,难以触动消费者。品牌需要一个介质,包括IP(综艺、网剧、形象、公益),明星/KOL(文体明星、网红、草根大号),同盟(品牌、媒体、机构),通过这些介质把品牌拥有的资产进行内容共创,将原本生硬的表达用更合乎当下语境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品牌需要一个“机制玩法”(Mechanism)去实现和承载销售的转化,包括各种活动、话题、事件以及PR Event的整合。这样的玩法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用户口碑,这时品牌再进行适当的口碑管理,形成一个闭环。
未来一定是社交内容电商的大融合,而品牌也必须加快调整和适应的速度,在这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切的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的商业最终都是人心之战。公关也好,市场也好,品牌也罢,最终都是抢占用户心智,告诉他们,我是谁,能够给你带来什么,然后不断重复。当然,选择好的渠道,以何种方式触及用户,才是最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