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华尚观察,我们把目光投向东方之珠:香港。
相对于内地市场,香港市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零售市场,都相对更为成熟,历史更悠久。我们可以发现港股中服饰企业数量远比A股服饰企业要多,同时香港本土的服饰零售企业也在经历着更多轮的成长周期,也在有着自身的“转型升级”。我们在各个服饰细分行业中选取几家较具规模、较具代表性的香港服饰零售企业,看看它们的2017年,又有哪些事情在发生。
I.T:内地营收超港澳,进一步加码内地市场
2017年11月13日,潮牌集合店企业I.T Limited发布了公司2017/18年度中期报告,截止2017年8月31日半年度,公司总营业额达36.52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2%,净利为6040万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5%。
分市场来看,I.T港澳市场表现欠佳,大陆及海外市场表现较好,特别是大陆市场。报告显示,I.T期内港澳地区营业额为14.67亿港元,同比下跌11.0%,同店销售额下降6.9%,净利亏损1.12亿港元,比上年同期亏损1.13亿港元有所收窄。报告称,香港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加上区域地缘政治风险、入境旅客的消费动力减弱,以及香港人更多地外出旅游在海外消费等因素影响了香港零售市场表现,另第二季度销售亦受到今年八月天气不稳和多次台风来袭的不利影响。
和香港市场比较,大陆市场则显得艳阳高照。报告显示,I.T期内大陆营业额达16.74亿港元,同比增长4.8%,占总营收比例达45.8%,超过港澳地区,成为公司营收最大的市场。而港澳地区的营收占比则从去年的45.2%下降至今年的40.2%。净利则为9530万港元,同比增长16.2%。公司称,会继续在中国大陆市场进行的扩张,扩大新品牌和现有品牌的覆盖区域。目前公司在内地29个城市有店铺。
另外,I.T在2017年8月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合营企业老佛爷中国与A股上市公司陆家嘴订立了一份有关在中国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889号陆家嘴中心开设“Galeries Lafayette老佛爷”百货商店的意向书。该百货建筑面积约为2.31万平方米,陆家嘴将协助老佛爷中国进行该百货的装修,预计于截至2019年2月28日止财政年度的下半年度开幕。
宝姿:业绩保持增长势头,推年轻化品牌并涉足电商
高端女装品牌零售商宝姿的母公司宝国国际2017年中报显示,公司业绩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6个月,公司收入10.52亿元,同比增长17.9%,股东应占溢利545.6万元,同比增长22.2%。宝国国际认为,公司收入增长主要源于奢侈时尚零售环境的日渐改善,以及公司的核心品牌“Ports1961”及新推出品牌“PortsPURE”在时尚爱好者中受到认可。公司称,一方面会巩固“Ports1961”的核心品牌地位,另一方面会推广“PortsPURE”来针对轻奢侈品市场。
宝姿在2016年扭转了业绩低迷的局面,2016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达到8.9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零售收入达8.13亿元,同比增长4.4%。公司当时称,未来公司会多元化布局市场,拓展电商渠道业务,走多品牌路线,并可能收购设计师品牌,丰富旗下品牌多样性。2017年10月,宝姿在上海举行2017秋冬#LOVE胶囊系列中国首发活动,选择京东为该系列新品线上首发平台,并有特别款式仅限京东发售。在多品牌、品牌年轻化和电商化方面,宝姿在这两年均有所动作。
资料显示,宝姿主要透过在百货公司以联营方式、在高端购物中心内的零售门店及独立旗舰零售店推广及销售其品牌产品。这些零售门店分布超过50个中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天津、西安和大连等。截止2017年6月30日,公司在中国内地、香港、美国及加拿大共经营356家零售店,而去年同期为343家零售店,净增了13家店。公司的主要业务市场在中国内地。
达芙妮:业绩仍处下跌通道,视2017年为转型过渡期
女鞋企业达芙妮2017年业绩仍处于下滑通道中。2017年10月25日,达芙妮发布公告称,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9个月,其核心品牌业务同店销售按年录得约15%的跌幅。至于下跌的原因,达芙妮称,主要为配合品牌革新,年内第三季度内未有跟随本地同业进行大幅打折。同时,为配合新的品牌形象,达芙妮对销售渠道组合进行调整。另外,达芙妮还表示由于中秋节时间有别(2017年在十月而2016年在九月),也对2017年九月的同店销售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公司同时披露,第三季度达芙妮净关闭375个销售点,其中包括367家直营店和8家加盟店。截止2017年9月30日,其核心品牌业务合共有3917个销售点。
达芙妮所指的核心品牌业务,是指公司在中国大陆销售自有品牌“达芙妮”和“鞋柜”的鞋类产品及配件的零售业务。达芙妮2017年中报显示,截止2017年6月30日止6个月,核心品牌业务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约86%。其余占比14%的其他品牌业务,则指其电商业务及中高档品牌的业务(包括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公司自有品牌及拥有独家经销权的品牌,例如“爱意”、“STEP HIGHER”、“爱柔仕”及“ALDO”等)。
而达芙妮所指的品牌革新及产品升级措施,在2017年中报中也有提到。达芙妮称,由升级后的设计团队所负责的2017年秋冬季产品的设计及生产进展顺利。另外,公司在6月底启动组织架构重组,以促进品牌管理,支持业务转型。此外,公司计划在未来数月内推出达芙妮的新形象店铺。同时公司亦将通过网上商店及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与线上及线下顾客的互动,促进电商业务的发展,采取更多O2O的措施,利用线下店铺网络继续发展全渠道方案。达芙妮2017年中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额约为27.33亿港元,同比减少19.6%;股东应占亏损约2.09亿港元,同比扩大28%。公司称,2017年会是集团转型的重要过渡期。
利邦:被山东如意控股,内地市场业绩有增长势头
香港高端男装服饰零售商利邦被内地纺织服装集团控股了。2017年11月10日,利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11月8日订立认购协议,拟向认购人山东如意国际时尚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配发18.46亿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05.70%,以及经配发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51.38%。认购价为每股1.20港元,较11月8日收市价溢价约60%。紧随完成后,认购人连同其一致行动人士将拥有18.67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06.92%以及经配发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51.98%。认购事项所得款项净额将约为22.06亿港元,将用于日后可能出现的潜在收购、偿还集团的任何银行借款及作为一般营运资金。
利邦2017年中报显示,截止2017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营收8.62亿港元,同比减少3.2%。撇除汇率差异的影响,收入则增加0.9%。股东应占亏损2.57亿港元,同比扩大28.5%。公司称,收入下跌主要由于价格竞争激烈及消费者喜好转向低价休闲服装产品,以致香港及澳门市场持续受压,而当中跌幅部分被内地消费者情绪改善所抵销。
利邦称,公司最主要的市场中国内地过去低迷的零售环境在2017年正呈现增长迹象,然而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市况却未见好转。香港的零售增长在2016年下降至十七年以来的低位,而这个趋势一直持续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的零售销售为3.6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8%,减少主要由于人民币贬值所致,若撇除汇率差异的影响,零售销售则同比增加3.5%。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店铺净减少19间,公司继续透过关闭表现欠佳的店铺以及于黄金地段开设新店以整合店铺网络。
另外有亮点的是,中报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度,利邦全资拥有的三个国际男士服装品牌Cerruti1881、Gieves & Hawkes和Kent & Curwen及授权品牌D’URBAN的销售数量均录得双位数增长。若撇除汇率影响,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同店销售上升8.1%。另外,公司电商平台收入比2016年同期增长一倍。
佐丹奴:业绩“翻身”,拓展内地三四线市场和电商业务
2017年,连续几年业绩下滑的大众休闲服佐丹奴业绩也“翻身”了。2017年11月9日,佐丹奴发布公告称,集团在2017年第三季度(6-9月)营收达12.40亿港元,同比增长达3.6%。其中中国大陆的销售额达2.81亿港元,占总销售额的22.7%,较上年同期增长4.1%。集团可比较门店销售额及可比较门店毛利在季内分别增加2.3%及1.5%。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在30多个国家经营2370间门店,绝大多数门店位于大中华地区、韩国、东南亚及中东。
佐丹奴三季度的业绩延续了集团上半年业绩的升势。佐丹奴2017年中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6个月,集团期内实现收入26.18亿港元,同比上升3.4%,公司股东应占除所得税后溢利较去年同期上升20.1%至2.45亿港元。佐丹奴称,销售额增长主要是更佳的定价和商品组合所致。
关于中国内地市场,佐丹奴指出,中国大陆的电商业务保持增长势头,各个电商平台的总销售额增长26.6%,占中国大陆品牌销售额比例从2016年同期的12.7%提升至16.2%。实体店数量保持扩张,从2016年6月30日的896间增加到2017年同期的913间,全部为加盟店。集团称,一直在努力提升加盟商的纯利率,且在合并线上及线下物流中心以提升库存效率后,管理层将继续对电商业务作出投资。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集团高层称,未来会加快在中国内地的开店速度,推动加盟商在三四线城市开店,但一二线城市店铺若仍有盈利空间,就不会关闭。
华尚观察:香港服饰零售企业也在经历“转型升级”,内地市场是重要动力
综观港股的服饰企业,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数量其实远比A股要多,但细分开来,有几种类型:一是内地服饰零售企业在港上市,典型的就是安踏体育、李宁等体育服饰股;另一类则是代工制造企业,典型的就是申洲国际、裕元集团、晶苑国际等;还有一些“壳股”,但主业或部分业务也是和服装有关;还有一些国际大牌服装企业也有在港上市,比如普拉达、优衣库母公司迅销、以及将要退市的蔻驰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一大类便是本文观察的主角:香港本土的服饰零售品牌企业了。
很多香港服饰零售企业,第一个直观的感觉便是“老牌”,即品牌历史较为悠久,当然这种悠久是相对于内地市场、内地品牌来说的,因此,诸多品牌是有着辉煌历史的,它们或在香港本地市场有着高速成长的阶段,或在内地零售市场现代化起步时有着“降维”般的攻击威力(一个流行的段子便是黄渤的台词“牌子,班尼路”),或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了名堂,或者有些品牌本身创始人就是外国人,香港人把它拿过来“发扬光大”了。而近年来,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内地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香港零售市场环境的相对平淡,有些香港服饰零售企业似乎有点跟不上步伐,“慢”了下来。
但是,无论是香港企业还是内地企业,若要持续发展,一个关键词便是“求变”,即所谓的“转型升级”,根据市场新的需求,来调整发展方向。而对于香港服饰零售企业来说,一大需求动力便是内地市场,如何更好满足内地消费者需求,如何针对内地消费市场来调整转型。比如我们上述盘点的几家企业I.T、宝姿、达芙妮、利邦、佐丹奴等等,它们整体业务或者部分业务这两年有亮点,都往往与内地市场相关,或更多融入内地市场,或针对内地市场的需求作调整,寻找新的动力。
其实这些企业背后有一串相类似的香港服饰零售企业,比如潮牌集合店企业除了I.T还有包浩斯国际,高端女装企业除了宝姿还有慕诗国际,女鞋企业除了达芙妮还有莱尔斯丹、高端男装运营企业除了利邦还有YGM贸易、大众休闲服饰企业除了佐丹奴还有堡狮龙、真维斯等等。很多香港服饰零售企业其实都有相当响亮的品牌,而且在国际化运营和布局、公司治理架构、零售运营、人才素质和储备等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和经验,若能更好地跟内地市场新的需求动力结合起来,或会焕发新的生意和活力,在规模和市值上跃升新的台阶,成长为国际化的服装品牌巨头,从而享受新一轮的“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