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上市企业近三年来的汇兑损失变迁,可以看出其抗汇率风险能力变化情况。
查阅数据发现,2014年上市公司汇兑损失仅37亿元,而2015年汇兑净损失达369.94亿元,2016年则减少至21.64亿元;而根据2017年半年报披露情况来看,上半年上市公司汇兑净损失达58.9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3日,在发布2017年年度业绩预告的1626家公司中,有30多家明确提到,因为人民币升值带来汇兑损失,给公司净利润造成影响。如健盛集团预告2017年汇兑损失约1500万元,通源石油预告汇兑损失达2600万元等。而已预告中最大的一笔,则是汇兑损失高达1.5亿元的百隆东方。
“2016年汇兑损失的减少和企业加强外汇套期保值操作有关,而2017年汇兑净损失扩大则是部分涉外企业预期人民币汇率下跌,增持外币资产或不做套期保值。”某股份行外汇交易员表示,“预计2017年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差距会扩大,想要靠主观判断预测人民币贬值来投机的企业汇兑损失会增加,而根据主业情况合理安排外汇使用的则会较小。”
汇率波动下的企业心态
自“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一改以往单边升值的状况,开始了从贬值向双向波动过渡的历程。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3.9%,2016年贬值幅度扩大到7.2%,2017年则又转为升值6.3%,如今更是多次突破6.4关口。面对比以往更加剧烈的汇率波动,外汇套期保值逐渐兴起,但也有不少企业在套期保值的操作中感到困惑与无奈。
山东省某纺织品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2017年12月底开始,我们已经组织本市同行开了两次讨论会和一次专家研讨会,但至今协会中的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确定2018年应对汇率波动的企业策略,我内心也十分纠结。”
而纠结的原因,则是该企业在2017年的套期保值操作中判断失误。2017年初企业在判断人民币汇率可能继续下行的情况下,在二月和六月都选择通过远期购汇来对冲汇率风险。但没想到人民币汇率一路高涨,利润由此减少近70万元人民币。因此,他不知道今年是否还应该继续做套期保值,是增持外币还是趁最近行情好减持外币。
而重庆市某医疗设备出口企业也曾在高达40%毛利率下,对外汇套期保值不屑一顾。“今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东南亚市场扩张,我们的出口总额增加了25%,因此没有选择任何套期保值策略。”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但说实话,我也没有料到人民币兑美元从6.9直接升到了6.5,年终会计计算下来,发现汇兑损失相当于3套重庆房子了,今年也正在考虑是否要进行套期保值。”
不过,相比于上述企业的纠结,厦门地区某台资机电企业则显得十分淡定。该企业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其外汇衍生品已交割部分的获得人民币收益57.61万,九月初看跌人民币进行3个月远期购汇带来多余成本41.28万元,上周在6.43左右的汇率下购入约150万美元的六个月远期美元头寸。
“其实就是要淡定。汇率是双向波动的,一个季度的涨跌又如何,非金融企业外汇市场赚的可能亏回去,亏的也终究会赚回来。”上述台资企业投资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要多学习多习惯,适度进行套期保值就行,好好干本业才是正经的。”
套期保值需适应主业需要
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也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部分企业对汇率风险敞口控制意识不足,不是合理审慎保值,反而有时主动追求风险利润,可能会在损害企业自身的经营的同时,导致外汇供求失衡,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造成阻碍。
“这主要是说企业在超出自身经营需要的情况下,出于对汇率的主观判断和投机心理,在远期结售汇或期权、期货市场上大量购入或卖出外币进行套利。”望华资本创始人戚克栴表示,“中国非金融企业在外汇市场上同样喜欢追涨杀跌,而这样的行为风险非常高。当实体企业在外汇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实际的换汇需求,且要明白这是锁定成本,不存在亏损说法。”
不过,香港地区某外汇交易员则认为,中国企业有汇兑焦虑很正常,不能全然以责怪态度视之。“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汇率市场化成熟度较高,汇兑损益方面今年亏了明年赚回来当然很正常,但目前中国的汇率仍然是非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不知道放开后会怎么样。加上市场上不少声音表示目前人民币汇率虚高,甚至建议一次贬值到位,企业出手自然可能带有不理性因素。”
外管局对此也强调,2018年将进一步推动外汇市场改革,推动外汇市场对内和对外开放,以提高外汇市场的服务能力、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避险需求。
“对于中小企业,可以选择远期结售汇来进行外汇套期保值,操作方便,但缺点是交易是单向的,汇率变动如果和预期不符合可能带来额外成本,因此操作前必须评估该汇率下的收益是否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和股东需要。”某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经理表示,“对于大型企业,套期保值方式则更加多元,如货币期货、期权业务、货币利率互换业务等,但缺点是有一定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