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7日发表了有关中国经济政策的评估报告摘要,在对中国政府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大加赞美之余,也曲折迎合了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需求。
作为一份需经被评估方同意,方可完整发表的评估报告,其措辞婉转,并无可厚非。借IMF执行董事会成员的不同意见表达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也算平衡有方。但问题是,作为国际货币、金融和经济政策的重要监测者,IM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左右逢源,摇摆不定,却不是一件令人安心的事。
IMF试图在报告中求同存异:“有数名执行董事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但更多的执行董事不同意本组织人员对此汇率水平的评估,指出这是基于对经常账户盈余不确定预测之上的。”
不出意料,同一份报告在中国国内外,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一方面,中国国内媒体集体忽略报告对人民币汇率的异议——即使这种异议已被“柔化”,焦点集中在IMF对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溢美之词上。另一方面,西方主要媒体则纷纷放大报告对人民币汇率的微词,以部分IMF工作人员所持的人民币“严重”低估的判断,来替代执行董事会的结论。
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模棱两可的表态,也许能使IMF进退两可。但作为一个试图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它对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它的信誉和执行力。如果像其报告摘要所指出的,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措施不仅确保了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而且对本地区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那么作为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的汇率政策也当受到应有的肯定。相反,如果IMF坚持认为,国际主要货币间的汇率调整才是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关键,那么它也可以据理力争,大力向国际社会推销它开出的药方。
这份中国经济政策评估报告本应为中国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同时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信心。但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走钢丝,不会帮助IMF增强其可信度。相反,走得越久,国际社会越有理由担心:它抓住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