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
“这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老年人是服装消费的边缘人,但却忽略了中国进入高龄社会之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为形成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拥有数以亿计的老年人消费市场蕴藏着必然的商机。目前,国外流传着一种说法,即“银发产业”将成为同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共同构成的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行业”之一。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银发市场”的发展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一市场有待商家进一步开发。
“银色矿藏”待深入挖掘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购买能力、消费倾向表明我国老年服装需求量大。仅以我国现在约1.7亿的老人计算,假如平均每年每人增加2套服装计算,那么每年就有近3.4亿套服装的市场,可见人口老龄化,将给服装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同时老年人在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奋斗之后,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不少老人有稳定的离退休及养老保险收入。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负担,没有抚养子女的支出,相反,其子女一般都会愿意支出一定的孝敬父母的费用。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处于准老龄人口的中年人群也会慢慢步入老年队伍,因此老年群体的经济来源将不止源于退休金,还有其他更多的来源,如商业保险回报、各种投资收益等,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资金丰富,且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虽然传统老年人的服装消费观念节俭,但其中也有一些老年人怀有强烈的补偿消费心理,渴望补偿以前没有实现的消费需求和愿望。而且随着持有享受生活、追求品质生活观念的准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现代老年人对审美、娱乐、健康的需求意识和消费欲望越来越强,他们比传统的老人更主动、更强烈、更舍得为满足自己较好的物质、精神需求而投入和消费。
据有关专家分折,服饰穿着的消费占老年人消费领域比例的三分之一,而服装的消费需求由传统的满足防寒的基本功能需求向追求品位、时尚、讲究环保和健康的新趋势发展。
“我们也想要时尚”
虽然现在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日趋庞大,然而服装市场的发展却似乎不那么令人满意。
记者采访了周围的中老年人,一位吴女士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买衣服成为我的困扰。”吴女士现已58岁,身体“发福”的迹象逐年明显,过去穿过的衣服都要“下岗”了。当有了充裕的时间逛商场时,她突然发现,买衣服成了一件难事。虽然中老年服装在北京市内一些传统的商场里也有卖,但是服装的设计很老套,款式呆板,颜色单调,穿起来一看就很土气,这让爱美的自己很不情愿。吴女士觉得,自己虽然50多岁了,但心态仍然年轻,从外在的穿衣打扮上不想“落伍”,但在买衣服这件事上的确让她很失望,商场里的服装都是年轻人的世界,吴女士不禁感慨:“难道时尚只有年轻人能拥有?我们这些老年人就和时尚无缘吗?”
记者了解到,老年消费者穿衣的问题体现在大型商场里质量好、价格适中的服装不是太多,更不用说服装的“美感”了。当记者在北京市内的大型购物商场里采访调查时,对吴女士的感慨深有感触。时下,在任何一个大商场转一圈,时髦前卫的男女服装和款式新颖的皮鞋比比皆是,如此丰富的商品,却惟独难觅中老年人服饰专卖用品的踪影。
记者随机在街头采访了几位老人,发现他们对市场上现有的老年服装都感到不大满意。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老年服装专柜少,也少有老年人专有的服装品牌。大部分老年服装与地摊货、减价货为伍,面料多为价格低廉的化纤或粗纺棉布,式样陈旧。已退休的张阿姨向记者抱怨:她打算到昆明探亲,想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平时都是到超市或批发市场里买,但质量很差,这次到几家大商场转了转,还是买不到一身可心的衣服。
商家:“银发市场”利润有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年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得不到满足呢?西单某老年服装店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受中老年人特殊体形、消费观念和服装的周期超长等原因限制,这部分人的消费在主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尤其是老年人消费档次总体水平低,对服装的需求量相对而言不多,因此,许多生意人并不看中难以开发的所谓“银发市场”。
而服装企业之所以更愿意选择空间大的年轻人市场,一个原因是老年人不像年轻人换衣频率快,时尚感不够强烈,而且老年人身材比例难以统一,体型差异大,生产加工号型繁多,批量生产困难,企业利润较小,因此老年人的服装消费需要就自然被忽视了。
不少商家透露,老年人往往比较理性,他们要求的性价比往往较高:价格公道,面料要好,款式要新。为此,企业采取的对策是:统一规格,批量生产。老年服装就一直这样被“应付”着。
服装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仍以老眼光看待中老年女性的服装消费观念也是“银发市场”难以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中老年女性的生活消费观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完全两样,现在老年人服装消费观念有所改变,消费档次逐年提升。
此外,生产、设计成本较高,设计师缺乏使得现有的生产企业无暇在设计上下工夫。西单某老年服装店铺的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老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投入研制的经费较高,市场风险也大,因此,我们不敢大胆地开发老年人服装。”而且她曾在商场看到自己公司生产的服装被别的企业挂在墙上招揽客人,而出售的却是劣质仿制品,这让他们的利益大打折扣。“还有个别公司从我们这儿买回服装,仿冒好后,将原衣退货。”据了解,老年服装市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两三个人组成公司,一人负责服装销售,一人负责运输;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待市场出现新的款式后马上买回来拆开抄板,选择同样的或相似的面料,生产服装再出售。这也给专门从事老年人服装的商家带来不小的阻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门从事老年人服装设计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少之又少。而且市场上也有一些中老年服装的品牌,如胖夫人、青卓、曾丹等,但价格要比普通服装贵许多,不适合大众消费。
因此,国内的老年服装市场尚处于幼儿期,没有针对性的目标市场和定位,产品结构单一。老年服装呼唤品质高雅、精工细作的大众品牌,那种把老年人无情地挡在时尚之外的行为,必将被庞大的商业利益拒之门外。服装企业应及时调整服装产品结构,抓住这一商机,为这一部分群体开辟一块天地。不仅从数量上满足他们的需求,更要考虑到设计、面料、款式及质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