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起,棉花价格就开始上涨。来自第一纺织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年初时,标准价格仅为10966元/吨,2010年2月,标准棉价格涨到近1.5万元/吨,而到了5月,已涨到17289元/吨。从去年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已经逼近60%。
8月开始,棉价上涨似乎更为迅速。以储备棉为例,平均成交价已由8月中旬最低每吨不足1.7万元涨至9月中旬每吨超过2.2万元,而9月中旬之后更是呈现加速上涨态势,其中每吨储备棉折标准价在9月19日、20日、21日分别较前一日上涨927元、900元和636元。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面对如此高涨的棉价,也连续抛售储备棉以应对市场恐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中储棉累计抛售储备棉超过54万吨,占到60万吨国家储备棉投放任务量的90%以上,但是这样的力度,似乎并没有削弱棉花上涨的势头。
众多因素促使棉价涨到“不靠谱”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棉价涨得如此“不靠谱”?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给出了答案:“由于今年国内天气反常,气象灾害频繁,使得很多省份的棉花营养不足,而导致长势不如往年。”以我国棉花主产地新疆为例,这里的棉花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世界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因为持续阴雨的降温天气,棉花吐絮期延迟,直接造成了采摘日期推迟。进入9月份之后,更因为连续的低温天气而使得棉花迟迟不能盛开。这样的长势,棉花怎么能丰收?棉价又怎么能下降?
除了天气因素之外,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也是棉价大涨的另一原因。国际金融危机曾使棉花价格一度低迷,极大地影响了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减少。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渐消退,国内众多纺织企业的订单大幅增加,这就意味着对棉花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棉花产需之间就出现了缺口,从而促使了棉价的上涨。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第一棉花进口来源国的印度,日前也宣布暂停棉花出口,从而引发国际市场棉花供应紧张,而国内的供需形势则变得更为紧张,纺织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更加昂贵的棉价。
而更让很多棉纺织企业和棉花收购部门头疼的新问题是,游资热炒棉花也成为了推动棉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很多地方籽棉市场上的棉贩子比往年多了不少。为了抢购新棉,有的棉贩直接到棉田里等待收购,棉农采摘下的籽棉,商贩立即收走,经过层层倒手之后,籽棉价格也在不断推高。而让很多棉纺织企业担心的是,即使价格一路上涨,但棉花生产企业却不愿出手卖棉。
企业“自救”才能对抗棉价高涨
受棉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棉纺织企业,高涨的棉花价格大大压缩了棉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5月,在棉价持续增长的压力下,很多企业都寄希望于今年新棉能够丰收,都希望8月海外新棉以及9月国内新棉上市后,能缓解原材料成本压力。那么现在9月份也已经华丽丽地过去,棉花是否像大家期望的那样,大量面市从而缓解原材料成本压力呢?从9月中国棉花价格指数突破2万元/吨大关就可以看出,现实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么乐观。而9月2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更是让众多棉纺织企业怀疑:今年是否许会面临一个棉价持高不下的寒冬?
棉价高涨,不仅愁坏了棉纺织企业,也波及到了服装生产企业。作为纺织行业的下游,服装行业面对纺织行业抛过来的“烫手山芋”也显得较为紧张。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因为原材料上涨,服装涨价已不可避免。而服装涨价又意味着竞争风险的加剧,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要如何“自救”才能摆脱棉价上涨造成的成本压力,成为了业内关注的话题。
喜盈门家纺的经理江海滨说:“旧的产品不敢提价,我们只能在新品研发上多投入一些精力,比如我们刚推出了两用的竹纤维双层被,春夏秋三季都可以用,在花色和样式上都有极大改进。”而很多纺织企业也意识到了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要转变棉纺业生产方式。只有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品才能减少消耗原料。另外发展多种纤维混纺替代棉纤,也成为减少成本的手段之一。
在走访了北京亚运村北辰购物中心之后,发现很多服装产品已经将发展多种纤维混纺用到了实际之中。以专门生产棉质内衣的某品牌为例,原来标榜纯棉质地的产品成分,现在很多产品已经从原来的“100%棉”变成了“85%棉、15%化纤”。其5月份搞活动时是买满300元送80元纯棉内裤一条,但是在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活动上,却是买满380元送洗漱袋,买满580元送打理衣架。记者本着“较真儿”的原则将该品牌从80元到500元的内衣裤价签都看了一遍,没有一件是纯棉质地,而其他内衣及保暖衣也无一纯棉。类似这样从原来的“纯棉”到现在的“不纯棉”的品牌在商场里比比皆是,今年众多品牌的秋装都以粘纤、涤纶、腈纶为主,纯棉产品则比较少见了。
多渠道开拓市场、开发新面料和新技术、适当提高新品的价格用以摊薄生产成本,这些都成为了棉纺织企业的自救宝典。很多业内人士建议,对于棉纺行业而言,与其在棉花等原材料成本问题上纠缠,倒不如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但很多企业仍然还是希望国家能够维持进口配额一次性发放的政策,保证用棉企业的棉花进口,同时适时出台一些措施,从而控制棉价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