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多品牌店想要和国际完全接轨,还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到底有多长,取决于经营者本身的经营意识。
在国内出现童装多品牌店是一个好现象。在未来,中国的童装多品牌店也会有一个发展空间。
理由是,童装企业在国内比较多,但多处于加工制造阶段,在自有品牌建设方面塑造性不强。由于塑造性不强,就导致他们的渠道通路存在问题。
比如说,有的童装企业是专门做外加工的,有的是做内销小客户批发的,他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高,不知名的童装小品牌也很多。
在经营模式上,有经销商站出来做一个童装集合店,把在国内市场上发展方向不清晰、自身实力不够、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中小企业集合在一起。在价格上,这些多品牌店的产品价格一般不会太高,更多的是依靠品种和款式的多样获取市场。
从消费心理的需求上来讲,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态逐渐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品质需求发展到了品牌需求,再发展到现在的一站式多元化购物需求。一个店铺能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能不能留住消费者的脚步,要取决于一家店铺能不能让消费者产生一种“淘货”的感觉。
从国美模式到H&M模式,现在这种童装集合店也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的选择机会。
综合这几点来看,未来童装多品牌店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还是被看好的。
童装多品牌店比较能迎合二三线市场及再下一级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群。质量不错,价格也有竞争力,款式和种类也多,这些特点都比较能满足这些地方消费者的购买诉求。
相比较一线市场,二三线市场是童装多品牌店适应生长的土壤。因为目前国内的童装多品牌店相当于做一个童装超市的感觉。既然是超市概念,那么首要的条件就是店铺面积要大,面积小的话容纳不了更多的品牌,如果面积大就涉及到租金支出这部分的压力,显然如果开在一线城市,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很多,所以经销商更倾向于往下沉。
对于国内的童装多品牌经营者来说,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作为经营者来来说,他们是多渠道采购,而产品供应商则分布于全国,也不针对某一个特定经销商,所以多品牌店经销商在进货渠道和进货成本上要进行有机的管理。在信息管理上,多品牌店要准确、及时地掌握进货、补货时间,打出提前量。
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多品牌店多数还是以赢利为导向的,一旦发现其中的一些产品效益不佳,多品牌店经销商一定会甩掉它,不会通过评估而长期锁定某一品牌并进而通过自身店铺渠道的复制在多品牌店的规模和数量做文章。
如果多品牌店的经营者是做短线,他就会不停地去调换商品,这将给消费者造成混乱和迷茫,忠程度受到影响。
国外的多品牌店更关注管理。当把多个品牌集中在一起后,这些品牌就是长期的、固定的,不会经常性地更换其中的某个品牌,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与供货商关系的维护和多品牌店形象打造上。
目前,国内对于多品牌店,概念是有了,但是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缺失。中国的多品牌店想要和国际完全接轨,还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到底有多长,要取决于经营者本身的经营意识。只有多品牌店的经营者有意识地去挖掘目前国内市场上有潜力的品牌出来,通过分析和思索去捆绑一些可以长期维持的品牌,才能缩短与国外发达地区多品牌店在各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