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年利润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出口额突破2000亿美元……一连串绝对值昭示着行业基本面欣欣向荣,但未来能否持续却是个疑问。
今年以来,行业效益表现千差万别,原料问题妥善解决的企业往往成为产业链的赢家。某粘胶生产企业因收购国外一家浆粕企业,又与另一家浆粕企业签订了原料长期供货协议,利润增高使其迅速坐上细分领域的头把交椅。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描述今年行业的投资流向时,有一句经典调侃:有实力的往上走,有耐心的向下走,有胆量的跨着走,看不清的跟着走。
正如他所预言,无论是实体层面的企业家,还是寻找利益出口的投资者,都在将上游资源和下游终端视为行业诞生“富矿”的重要阵地。
上游创新如何舒缓成本压力?
“要素依赖”后遗症
记者:眼下行业面临常态与非常态的双重考验,本届创新年会提出“需求驱动型”发展模式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孙瑞哲:这个概念是对应过去“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更新版本。行业受成本所困的程度日益加深,从今年来看,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此起彼伏:年初,劳动力成本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下半年,原料成本上升又取代人工成本成为主要矛盾。
换个角度理解,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魔鬼”。劳动力成本中长期上扬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原料成本的变化夹杂着政治经济学因素、外围资本炒作因素,可控程度相对较弱。在这种不可预知的要素环境下一味依赖要素驱动显然有很大风险。
记者:您认为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变化各自显现出哪些特征?
孙瑞哲:从经验来看,纺织行业工资上涨快于其他行业,客观存在的剪刀差,会有一个理性取齐的过程。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数据来看,近两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一直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2009年纺织业人均工资比2008年上涨15.58%。2010年上半年,制造业职工人均工资同比提高14.9%。
目前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主要体现在服装,越往上游越呈现技术密集型、投资密集型特征。但随着规模化发展,用工增加是必然的趋势。目前规模以上企业用工总量为1166万人,预计2015年将增加到2300万人左右。
棉花价格非理性上涨是今年原料成本的集中表现。外界认为我国纺织业供需失衡造成棉价上涨是站不住脚的。从最近几个棉花年度的国内产量和进口量比对可以看出,总需求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2009/2010年度棉花进口量也并非最高。
这是资金在股市和楼市找不到出口、转而投向大宗商品的结果。而且,游资挑高棉价是全球性的问题。拿纽约商品交易所某一天的棉花期货价格来看,从开盘时1美元/盎司,飙升到1.5美元/盎司,收盘时重新跌回1.2美元/盎司,剧烈程度一目了然。
资源替代催生化纤投资热
记者:要素资源是行业绕不过去的门槛,产业链自身协调能否缓解压力?
孙瑞哲:“十一五”期间,在整个纤维增长中,化纤增长格外突出。化纤里面增长最快的涤纶,在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占比已达45%,大大超过占比35%的棉花。目前中国化纤使用量已经占到中国纤维加工总量的65%以上。今年棉花价格高涨,最后一定形成化纤的发展。
过去是化纤长丝的产量大于短纤,而短纤恰恰是用来替代棉花的,今后肯定有一个增长趋势。当然我们也曾想过在天然纤维里找到棉花的替代品,如竹纤维、麻纤维等,但是其工艺路线不如棉花合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撼动棉花作为天然资源的优势地位。
记者:发展重心重新回到化纤,是否将带来新一波化纤投资热潮?
孙瑞哲:这种趋势实际上已经在江浙一带有所显现。
据PCI等多家机构预测,到2015年世界化纤总产量将达到5400万吨,目前的产量才4000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业的规模化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化纤超仿棉技术能不能成为一种替代技术,根本上解决棉花资源短缺?行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把量大面广的化纤替代品种开发出来,待规模化形成、资源稀缺性降低,势必改变现有的原料格局,定价权回归不是很难实现的梦想。
记者:化纤作为替代性资源,是否也面临着对其上游要素的依赖问题?
孙瑞哲:我国化纤产量是世界第一,同时也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但从化纤的两大分支——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来看,其前道的确都存在依赖稀缺资源的问题。
合成纤维稍好,从石油精裂解成合纤的用量仅占石油总量的0.8%;而人造纤维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形成棉短绒、浆粕。它们的前道分别是棉花和木材,目前的产量均不足以支撑后端产能,须警惕国外资源集中度提升带来的产业安全隐患。
下游创新如何操盘商业格局?
未来20年还是黄金期
记者:金融危机以来行业一直致力于拓展内需,目前这一导向的现实依存度有多大?
孙瑞哲:从国家战略来说,内需一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发达国家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印度为例,其内销产值的比重分别超过92%和88%,中国今年已经接近82%。这两年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在国内市场稳步提升。
中国现在主要家庭及个人年消费水平跟国外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也是中国人民生活改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向,一定会给行业带来机会。今年前三季度,服装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25.4%,零售量增长12.3%,足以印证这个判断。
从主力消费人口来看,2010年到2025年,20岁到59岁这个庞大的年龄段将会承接行业消费升级的终结点。中国纺织工业还将有10到20年的黄金期。
另一个机遇就是城镇化,去年中国城镇化率是46.59%,预计2030年达到65%,就是要增加城镇人口3亿多人,这意味着消费潜力的巨大提升。
沉下心来解析消费多元化
记者:向下游延伸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企业须把握哪些消费升级的趋势?
孙瑞哲:我们所说的产业集中度,实际上跟内销市场发展互为因果关系。优质产业向优质产业汇聚,会造就一批更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内销品牌,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产业集中度和领域集中度的提升。
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升级一定是大趋势。中国对中产阶级定义比较模糊,中产阶级形成一定是消费最主力的一个部分。麦肯锡曾做过统计,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新兴国家,目前中产阶级消费已经包括了将近20亿人口,每年消费将近6.9万亿美元。在今后的10年内,这个数字会达到20万亿美元,是美国消费的两倍。
消费理念的变化也会拉动消费升级。调研表明,上海、北京两地消费者,对具有环保概念的服装愿意多花一部分钱来购买。对于一些品牌运营企业,如果沉下心来分析市场、分析人口结构、分析消费结构,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模式更新获取商业加速度
记者:在现有模式自我更新很难实现的情况下,如何借助新模式的注入获取加速度?
孙瑞哲:中国的商业环境还有很大改善空间,造就了中国零售业迅速发展,增长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农村,消费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零售商店,限制了产品渗透和消费支出。
过去我曾说,“批发市场零售化”为一线城市的都市消费带来很大空间,在这个基础上,现在又呈现出“购物中心化”的趋势。此外,纺织服装类商品的网上购物已经排在第一位,超过了数码家电行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与国家纺织品开发中心曾经有一个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我们的消费层面有很强的意愿选择网上购物。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去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是农村包围市场,现在是向一线城市、中心城市进军。我们也在思考,男装、休闲装在二三线城市潜力巨大,那么女装该如何在一线城市、中心城市找到很好的支撑?
资本创新如何助力产业升级?
聚合经济界重塑话语权
记者:今年创新年会请来不少著名的财经人士参与行业话题的讨论,用意何在?
孙瑞哲:提升纺织行业的整体地位,一方面要做出好的产品,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度。特别是针对一些误读,有必要借助行业各种活动重塑形象。
比如过去外界总是拿抗风险能力差说事,但从近年来的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来看,2008年是3.97%,2009年是4.04%,2010年前三季度是4.55%。稳步提升的节奏,已经充分证明产业集中度提升带来对抗外界变化的综合实力。
历史上,纺织行业有几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高度计划经济时代,服装从轻工划归纺织开始,产业配套能力带来的产业效率,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周边新兴国家难以撼动我们地位的原因所在。
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今年出口达2000亿美元,印度是170亿美元,越南的全国GDP总额才几百亿美元,绝对数量上的悬殊足以证明我们无法超越的优势。仅看增速而忽略基数,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吸纳资本市场战略思维
记者:透过资本运营者鹰一样的锐利双眼,能否看出行业的投资潜力?
孙瑞哲: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家比较看好两类目标:一是能对整个产业链产生相对优势的资源性企业;二是终端渠道相对成熟的品牌企业。接下来会关注它们在各自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技术领先优势和商业运作模式。
某些PE更多的是关注能否进入上市环节,一旦企业进入这个环节,他们就会套利退出。当然现在还有一些关注中长期投资回报的战略投资家。这可能是我们最希望接近,并且从中获得产业发展新思维的外部力量。
记者:目前行业内希望上市的企业数量大概有多少?操作起来难度有多大?
孙瑞哲:中国未来的资本市场一定是牛市而非熊市。今年行业内上市了10多家企业,并未稀释整个盘子的价值总量。据了解,正在排队等候上市的至少还有100家。
目前的问题,一是审批手续繁琐,可能会使企业失去一些好的市场介入点,二是资本运营经验不足。企业的规模体量、资金调配能力等都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从经验上讲,“技术”固然是至关重要的语言,但并不是资本市场最能读懂的语言。企业要注重对技术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对商业模式的创新,资本市场对上市后市盈率的期许,往往高于对现有销售额的期许。
产业升级不宜跨越式
记者:过去被一度炒热的行业“第三产业”投资热,现在进展情况如何?
孙瑞哲:以前总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实际上,西方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大,是因为他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第二产业的主导权。中国如果在现阶段放弃第二产业,转而发展第三产业,能迅速掌握全球资源吗?
以印度为例,目前工业仅占到GDP的25%左右,反而是服务业撑起了整个经济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甚至成为欧美企业的后台办公室(back-office)。但是最近印度的经济政策正在发生改变,比如政府开始强调制造业对解决印度劳动就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鼓励外资进入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绕过了工业化道路直接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对于印度这样拥有庞大农业人口的大国更是面临现实考验。
分析我国经济领先程度靠前的几个省市,如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工业GDP构成不难发现,第二产业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
第三产业包括生产者服务业、金融、物流、运输等,和第二产业息息相关。产业升级与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宜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