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实现服装强国。如果我们能在产业链的各个构成部分都有‘明星’,距离就不远了。就如同电影《建国大业》,他走的就是‘全明星’的路子。”12月8日在福建石狮举办的“杰克•第七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启动仪式上,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就中国服装产业如何做强的路径,做了这样生动的比喻。
陈大鹏解释,谈品牌应该在产业范畴里谈,而不仅仅是指终端的服装品牌。比如,意大利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人数不多,几十人或一两百人。他们的产业角色就是制造商或者供应商,但是却能将自己的角色“发挥”到极致。这些企业具备极强的研发能力,其产品附加值高,跟很多市场终端品牌合作。
“实际上,做成衣是品牌,做钮扣也是品牌,做缝纫机同样是品牌。”陈大鹏说道,“中国要实施服装强国战略,最核心的在于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品牌建设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服装行业‘十二五’甚至‘十三五’期间,科技推动力和文化创造力是两大重要方向。”
打造文化创造力更为紧迫
在陈大鹏看来,品牌是一个产业发展水平、成熟度、竞争力水平以及话语权的集中体现。上升到国家的文化层面上,他认为中国服装品牌的成长同样会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因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品牌。”
当前,为什么国内品牌和西方国家品牌存在较大的差距?陈大鹏认为,除开中国品牌发展短的时间因素外,最重要的在于文化创造力上的差距。现在虽然国内有的服装品牌也在学着讲故事,在努力营造品牌文化,但是将其与产品真正融为一体尚欠“火候”。
对于品牌来说,要想与众不同、不被替代,其中一个特质就是文化的印记。“国际品牌和国内一些做得好的服装品牌,它们独特印记的背后就是文化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文化创造力是在品牌整个系统中运行,而不是简单叠加,简单编故事。而这种文化创造力,主要来自于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以及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不断适应,也包括对不同的多元文化审美的体验追求的满足。”
“技术容易学,文化不容易学,创新体系更难学。无论是潮流趋势、设计研发,还是品牌内涵构建,我们都还有待提升。我认为在未来发展中,文化创造力的打造和建设,可能更为紧迫和艰巨。接下来的五年和十年,我们行业品牌建设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就是软实力的打造。”陈大鹏进一步阐释。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一年一度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的举办,表彰优秀品牌企业并不是终极目的,更重要的是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
科技兴则行业兴
“服装行业不仅是和民生相关的传统产业,它更是一个时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应用的产业。”陈大鹏表示。
事实上,以加快科技进步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工作重点,并且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比如,在“十一五”期间,大中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均增加了近2倍。另外,过去五年,全行业共引进国外先进装备近200亿美元,采用国产先进装备约2800亿人民币。目前,全行业1/3左右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力比2005年翻了一番。
陈大鹏表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纺织服装产业走工业化道路最主要的内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未来一定会对行业的形态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十一五”期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化技术在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同时,纺织机械正在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卫星也向记者表示,缝制设备的供应商能够为纺织服装企业缩短交货周期、应对大规模订制,提供帮助。比如,在生产中,单说替代人工方面,一台铺布机加上一台裁床,相当于12~16个工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服装企业对工人技能的依赖。
对于进一步提升服装行业的科技水平,行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大规模订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高档服装原辅材料和制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从企业管理到物流终端,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科技就是保证和基石。行业所有的创意,最后是靠技术来实现的。”陈大鹏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