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这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时刻,就从这一刻起,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在中国也要被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浙江某服装公司总经理蒋先生觉得:“这是迟早的事情,早就感觉内外资企业没啥区别了。”但对于“超国民待遇”的取消,蒋先生仍然表现出一种本能的“不舍”。
对“优待”仍有万般不舍
这回答多少与蒋先生的特殊身份有关。因为他是华裔澳大利亚人,在浙江当地,无论是民企开会,还是外企开会,蒋先生都会出席,没谁会觉得不合适。而且蒋先生的这家企业也有点特别,它不仅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投资企业,也是在国内打出儿童游戏装品牌的服装企业。“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今后我们企业要与同行的中国服装生产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但蒋先生之前所谓的“没区别”,主要还是一种经营感受。他坦承,从2010年12月开始加征的两个税费,在数额上不算什么,几年前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才真的让他感到“心疼”。现在,内外资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已经基本一致,内资企业经常抱怨的汇率、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问题,外资企业也一样面对,是真正的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了。
而在他回想起当年中国的投资环境时,他觉得,当时中国的硬件条件较差,而且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外商投资的软环境也比较弱,因此,当年蒋先生的家人不是很支持他到中国来投资,甚至担心在中国投资的资产能否得到保障。为了弥补中国投资环境的种种缺陷,并且减少外资的担忧,当时的中国采取了两个方法吸引外资,一是扩大市场开放的力度,二是给予外商各种优惠政策。正是这些政策让蒋先生义无返顾地来到中国,并且更是多了一份“生活在别处”的优越感。
但是,他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服装行业内,“假外资”也比较普遍。多多少少是因为以前内外资税负的差距使得一些内资企业把自己改造成假外资,他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到港澳地区、海外设立自己的窗口公司,再回过头来到国内投资。更有甚者,有的“假外资”通过“新衣穿过即换”的方式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即一旦利用完了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后,就通过“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将该外资企业的所有资产设备转入新办的外资企业,来达到享受优惠的目的,而老外资企业已是名存实亡,只等法定期限一到就注销登记。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心思放在“拉虎皮”变成“假洋鬼子”身份上,而不是全心全意提升竞争力。
但是随着中国基础投资环境的改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同时也为了促进各类企业展开公平竞争,中国开始逐渐取消各种面向外资的优惠政策。蒋先生早就预感到,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的“超国民待遇”迟早有一天要取消,而且他所知道的一些“拉虎皮”变成“假洋鬼子”的企业也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外企也必须转型升级
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呢?毫无疑问,这将增强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利好消息,有利于同行业公平竞争。
蒋先生举例说,以前与他们同等的内资服装企业,假设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600万元,全年的进项税额为260万元。这样,他们需缴纳的增值税为2600×17%-260=182万元。按照规定,城建税的税率为5%,教育费附加为3%,也就是说,2009年需缴纳的城建税为182×5%=9.1万元,教育费附加为182×3%=5.46万元,一年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合计税费为14.56万元。蒋先生说,以前由于不用支出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与内资企业相比,相当于每年“省”了14.56万元。
纺织服装是传统行业,利润微薄,尤其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利润越来越薄,这14.56万元也许就是竞争力所在之处。因此,许多他很熟悉的内资企业对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内外统一的实行,表现得很兴奋,似乎他们的心理更平衡了,与他们这些外资企业竞争的底气更足了。
虽然蒋先生也含蓄地表示:“一边是外资企业仍然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的事实,一边是统一税收,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必须慎重考虑,是要鸡还是要蛋。”显然蒋先生对于各项待遇取消有万般的不舍,但是为应对变局,就在这几年,蒋先生开始从100%的外销转向,注册了自有品牌,进军内销市场。目前,已经在上海、厦门、成都、苏州、无锡、杭州等地开出了12家专卖店。用他的话来说,“外资企业也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