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结束后,需求和创新成为服装行业中最大的热点,为此本报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
问:您觉得“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民富”目标对服装产业有什么作用?
孙瑞哲:据测算,我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
消费不足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166元,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仅为212元。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84元,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仅为232元。从2008到2009两年来看,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之间相差约5.5倍。此次“民富”目标的提出,将提升社会整体的最终消费率,同时给平衡城乡与农村纺织服装的消费能力提供乐观的政策期待。
纺织工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而且也应该是改善人们生活,有更加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应当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问:您觉得内需在推动服装发展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孙瑞哲:从国家战略来说,内需一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先进的发达国家美国,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它们的内需都超过了92%和88%,中国2008年数字是72.8%。经济发展对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客观要求,内需占比在整个需求比重中一定要提高。这两年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销售在国内市场是稳步提升,今年已经接近了82%。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需求驱动的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孙瑞哲:要真正在产业层面上推动“需求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模式,需要在产业创新能力的系统工程中,继续贯穿科技、人才、品牌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主线。
首先,是加快推进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去年美国推出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实行绿色技术研发计划等,都是为了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
其次,是加快推进人才战略。人力资源的内在优质素质,已经取代人力资源的规模体量,是决定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能否实现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战略突围的关键保障。
再次,是加快推进品牌战略。品牌竞争使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质的变化:个性化竞争逐步取代同质化竞争,价值竞争逐步取代价格和数量竞争。对于品牌发展战略而言,要提高品牌附加值,走内涵式发展的创新路径。
最后,是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内需市场和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布局,为纺织服装产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节能环保与新技术研发,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基础与技术保障。
问:产业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孙瑞哲:最终目的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掌握话语权。作为秉承科技、人才、品牌、可持续发展四大发展主线的创新体系,标准话语权与时尚话语权的双管齐下,将统筹各种创新基础工程,从硬实力与软实力层面赢得技术话语权、市场话语权与时尚价值评判的话语权。
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其主体框架主要包括技术研发的创新渗透、质量体系的标准建设、信息化管理以及社会责任的规范管理。
另外,很重要的是加强时尚话语权建设,缔造流行趋势策源的主导权。应当看到,时尚化转型是传统制造业获得产品定价权、主导时尚价值评判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主要内容包括缔造流行趋势策划的主导权、构建时尚创意的孵化机制与构建跨界整合的大时尚联盟。
时尚话语权的树立,需要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加快产业链纵向上下游时尚资源的无缝对接,促成横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时尚研发体系,从色彩、纱线、面料到服装各个环节,以集成的方式、以流行趋势为纽带,保持一脉相承的品牌形象,形成中国纺织服装大时尚的和谐之音。
行业时尚话语权的构建,应积极地借势国家品牌的软实力提升,积极地推行“产业外交”与时尚产业的整体推广,在国内外公众消费层面赢得更为广泛、深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