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企业遭遇用工荒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长期对工人实施低福利政策,以及珠三角企业用工需求更多呈现季节性,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大,加之珠三角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缺乏充分发展的服务业来充当缓冲器等。未来几年,珠三角还将是中国用工荒最严重的地区。
今年珠三角劳动力将更短缺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经历用工荒的地区,也是缺工状况最为严重的地区。
中国的“民工荒”问题最早于2004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缺工企业主要是制衣、制鞋、玩具、纺织、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根据调查摸底,2010年初广东省企业缺工约90万人,其中广州缺工约15万,深圳、东莞缺工各约为20万,珠三角地区缺工55万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地区企业求人倍率约为1.36:1,即每个求职者有1.36个岗位空缺。岗位多于工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明显。
实际上,除去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每年珠三角的城市都会面临用工荒的现象,而且缺工的程度日趋严重,而2011年整个珠三角的缺工现象将进一步加重。
长三角缺工没那么严重
长三角的缺工现象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呈现季节性。直到2009年下半年开始,长三角才出现缺工的现象。以苏州为例,数据显示各类大型企业的用工需求能基本得到满足,而中小型企业,薪酬、保障、环境、技术等方面不如大型正规企业。
其他沿海地区的缺工现象更多是春节前后暂时性质的。
而近年来天津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较少,而且基本限于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未归的时期,并未出现大面积的持续缺工。
根据山东省就业办公室提供的数字,目前山东全省尚有360万农村劳动力处于待业状态,仍然属于农民工过剩阶段。
珠三角企业薪酬吸引力低
企业长期对劳动力实施低福利,导致珠三角对劳动力吸引力下降,这是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首要原因。
首先,珠三角劳动力工资和福利相对偏低。像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尤其是工伤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医疗保险,像在上海的农民工还有养老保险,而广东这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变。如上海已有200万外来务工者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险”,江苏分批推行外来务工者参加“五险”。
而且,其他制造业基地早于广东出台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
留守儿童问题导致大量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或者是选择在离家更近的地方打工而舍弃东部沿海更高收入的机会。
不少地方针对农民工子女上学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像天津出台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按生均标准和实际在校生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目前在上海的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达90%以上,无锡市也有90%以上的外来务工者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增加了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另外,珠三角政府对于用工企业的监管比长三角和其他沿海地区更为宽松,导致该地区的劳资关系较差,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低。
广东相对于长三角和天津等地区开发时间更早,开放程度更高,同时政府也更加重商,对于用工企业的监管更为松散。
代工企业稳定性不高
再者,珠三角企业类型和劳动力来源等决定了其劳动力供给不稳定。
珠三角多为代工类的中小制造企业,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导致劳动力供给很难满足其短期需求。
珠三角更多是“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对外贸依存度高,生产、运营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多呈现周期性和季节性。
代工类小型制造企业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差。代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季节性,对于希望留在城市生活、渴望稳定工作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吸引力低。长三角和天津等地的制造业引来的大多数是高新技术项目,这些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具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
珠三角的劳动力来源决定了其相对不稳定。
长三角比珠三角的人口多一倍左右,这样就决定了长三角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比广东要低得多。
珠三角服务业滞后
此外,珠三角制造业基地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形成劳动力的良性循环。
珠三角的从业人员过于集中在制造业,因此劳动力供需受相关影响较大。
数据显示,珠三角各城市的从业人员多数分布在制造业,像深圳、惠州和东莞从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占全体从业者的比重都超过50%,其中,惠州更是达到了71.4%,而天津制造业的比重仅为31%。
相对于其他地区,珠三角生产基地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为制造业劳动力需求的蓄水池作用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当外需萎缩引起的制造业不景气时,部分劳动力从制造业转移到同一地区的服务业部门继续工作,而当制造业扩张时,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也会转向该地区的制造业寻求工作机会。
未来珠三角缺工将更严重
未来5年到10年内,珠三角的制造类企业的缺工现象仍将不断发生。
珠三角地区由于城镇化程度高,农民工数量少,地区内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主要靠外省农民工解决,未来缺工的频率和程度都将最为严重。
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1.59%、77.32%和80.19%,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从中长期来看,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的农民工供需将更加困难。
未来广东省有望实现比其他地区更高速的服务业发展,从而产生大量中低端劳动力需求,对于制造企业的劳动力供给的分流作用将更强。
破解“用工荒”之策
有鉴于此,企业需要通过增加员工培训,扩大用工来源等渠道来保证用工需求得到满足。
位于沿海的企业需要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稳定用工来源。更多企业需要通过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甚至是较为长期的合同来确保企业的用工需求的连续性。
企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相关岗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一代农民工对于技能和有发展前景工作倾向的需求。
企业还应该扩大用工来源渠道和增加企业吸引力来吸引新增劳动力。
企业可以考虑定期赴河南、四川、湖南、安徽、湖北、江西、陕西、重庆、广西、贵州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展开招聘。用工企业还可以通过与所在地政府合作,共同应对失业问题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并在政府的责任下解决各种农民工的生活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