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出差去香港,走时太匆忙连换港币的时间都没有,只得携带部分人民币就出行了——心想香港的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已经不错了吧。
在首都机场,笔者因为是北漂的外地人,港澳通行证上盖的是“L”的团队签,不得不找家旅行社挂团才能出行。问了几个机场的旅行团“贩子”们,居然是“童叟无欺”的标准价:每人三百元,人多提前预约可减免部分。随便选挂一团,问了问导游,发现他的这门生意很是不错,基本上每个非香港航班都有我们这种不能自助行的人,越是节假日生日越红火。与之相比,他们在深圳关的同行收50至80元一个过关费,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我还在T3航站楼内的仿制浑天仪前等待“戈多”时——我们这个临时团多达11人,来自不同领域的6拨人群,此时一个头等舱客人不知道溜达到哪里去了——和我同行的北京户口的旅人,已经拿着自助游的签证早早入场安检,随后在免税店内大肆采购了。我们的导游有条不紊的联系着“团友”们,人凑齐了就把一张写满团员的名单交给我们,然后潇洒地告别,迎接下一轮红火的生意。他真应该感谢这个户口制度和签证制度给他带来的各种商机。
我们这个散团,在入关检验处,依照导游所写名单依次排好,盖了出关戳后就“各管各新生活”。最后一个团员过关后顺手就把团员表给撕了:这个流程是如此的虚妄,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彼此都心照不宣。也许,规则流出来的寻租空间本来就是一层纸,一层可以市场化的纸,一层一戳就破的纸。
首都机场的免税店内总是人声鼎沸,内需市场是如此旺盛,海南5000元的免税店就能让人把商场买空。我们需要的是商品本身,还是便宜的刺激呢?化妆品柜台前最常见的一景是:某人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亲朋好友的采购明细,一到两个工作人员为其忙前忙后,不一会提篮就塞满了。同去的朋友已经很仔细的比较过价格。她说奥运前后北京机场的免税店其实已经比香港的免税店还要便宜,她熟练地选购后打包交给工作人员,留待自己回京时再取货。熟练的交接,熟练的配套,一个产业链波澜不惊的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求。
……
有雨,飞机晚点,匆忙赶到酒店。机场快轨之上,短信不断。中国移动的短信很人性:手机报占流量要不要关停几天?回复数字就能关停;资费说明和使用说明亦很详细;还有使用优惠多长使用时间可以兑换多少的电话卡费 …… 写作本文时又看到新闻说:移动宣布对7个方向的国际漫游费进行清理,将会出台更经济的使用方案。好吧,希望下次我的通信费能打5折。
在香港购物,作为一个没有港币的人,只能不停咨询店家,可以刷卡么?还好,基本上多数购物地都可以刷卡,而且会直接刷银联卡,短信很快就在手机上显示出人民币消费额。之前有媒体报道香港购物的“汇率促销”,即商家用计算器计算汇率时会抹掉零头。但银行交易时不会抹掉零头,实际成交价可能高出商家报价,所以在购物时消费者并不太依赖商家的计算器。
莎莎这些主要针对内地客的门店,服务员更是完全熟门熟路和你套磁,给你按需推荐,帮你柜台结账,结账时无一例外会劝你买限购的“超值特卖品”。大陆客们买得很兴奋,其实很多就是小样。
大包小包的内地客已经成为香港经济中的上宾了,他们比阔,他们豪掷,他们就近消费。整个东亚都想吸引他们的购买力,最新的日本签证已经取消了必须“有一定的职业地位”的描述,甚至连有财力基础的家庭主妇都可以申请到一个月的签证。成都直飞东京,武汉直飞东京,越来越多的直飞航线上中国消费者的银袋鼓鼓出去,瘪瘪回来。土鳖消费者的我难免会想,我们是被便宜所消费的一群么——我们光惦记着自己的得利,却似乎忘记了在掏血本。
来香港购物前作功课是很必要的,哪些品牌定价“一国两制”,哪些品牌在香港选择面更广 ...... 有比较才能更经济。大陆来的是一群看重性价比的消费者,他们爱路易威登,爱阿玛尼,爱古琦——这让自诩的时尚份子讶然,一个人怎么能如此博爱,怎么能兼容这么多的个性。这不是时尚,而是一种消费,消费的是价差,是品牌所传递的等价物。这些品牌商可能会觉得,本品牌和其它品牌的消费群是有区别的,但在庞大的购买力面前节制,就是放弃市场。
在市场和非市场之间,市场制度有自己的道德。
比较之前一些强迫购物的旅行团新闻,自己在香港购物的体验还是不错的。比如在一些门店,售货员看到消费者购物金额可能更适合办会员优惠卡时,会停下刷卡机,专门给给购物者演示一下有无会员卡的差别。这种明白消费让消费者很受用,当然不知不觉却交出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当然也有拒收银行卡的,比如很多甜品屋和小型餐饮店,直接在店门前就标注不接受银行卡,也不接受人民币。知情人士说,是因为港币没有假币,但是人民币有造假的缘故。虽然进不了松记甜品消费,却可以去到许留山消费——这里可以用人民币,但是汇率是几年来不变的1:1。这么多年来,这个坚定的民间汇率如同钉子户一样斗志昂扬。无论你参照美金汇率,还是参照银行牌价,1比1的汇率是民间的一种坚持。
当然还是有差距的,比如甜品店内水果的分量比内地店多,水果的新鲜度比内地好,最后还找补回3块港币,算是汇率损失之外的额外扣税吧。想想之前的香港放心猪和蒙牛放心奶,不得不感慨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正如路边中石化的加油站,广告大书“为香港加油”。看看比内地便宜得多的油价标牌,不禁感慨这“一国两油”的福利剪刀差。
没有港币,我的香港游很节约;没有港币,我的香港游仍自如。什么样的汇率都搞不定市场的选择——好吧,香港,香港,就是这么香。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