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沈建光
本次欧美之行,笔者一个明显的感受便是中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衰退。美国产品中,诸多传统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正在被“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 “Made in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制造)所取代。可喜的是,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和亚洲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已然发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
中国制造竞争力正在降低
欧美之行的第15天,我在纽约和格林威治路演。会上碰到了一个持有 “中国经济硬着陆观点”的投资者,我们讨论得比较激烈。与他的讨论,让我不禁思考到中国面临的长远挑战: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收入结构调整以保持社会稳定,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等等。
从笔者个人感触,当下欧美与以往存在明显不同之处。几年前,我仍在欧洲央行工作、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时,当时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上,到处都遍布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小到玩具、鞋类、纺织品,达到服装、家具等,都占据了美国的大部分市场。而这次路演,得空闲逛之时,我发现来自中国制造的产品明显减少,尤其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国家,比如土耳其、越南、印度、南美洲,甚至美国自产的产品。
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的进口市场上,来自中国的玩具份额由2010年的89%,下降到87%;鞋类份额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1年的76%;家居产品由2010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59%;服装从2010年的41%下降到2011年的40%。而近期海关总数公布的2月外贸数据也显示,虽然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较强,而服装、纺织品、鞋类出口已经出现明显下降,显示中国的结构性升级正在进行。
回看国内,前年讨论比较热门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丰田罢工事件,也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重困难。实际上,由于企业用工成本上涨,很多企业选择将厂房迁至内地,或者东南亚其他国家。我曾在原来文章中提到这一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现象,即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际上,早在金融危机以前,用工荒的现象便较为突出,而金融危机的到来,经济增长与企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就业率有所降低,掩盖了这一问题的本质。
根据国内学者蔡昉的判断,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早在2007年便已显不足,普通劳动力正由全面过剩向结构短缺转变。而劳动力不足导致工资大幅上涨,标志着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将加大中国出口的压力。而从好的方面来看,压力也是动力,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也将为促进自动化和产业链升级创造机会。
而除了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因素以外,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是导致中国制造业优势丧失的重要因素。仅去年一年人民币兑美元便升值5%,而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30%,这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商品价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一直是热点,我认为,伴随着贸易顺差降低,预计今年顺差略高于100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降到1.5% 左右。人民币升值长期持续升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年人民币最多升值3%,而且会出现升值和贬值的双向波动。现在是加快人民币浮动的良机。
可以看到,在美国,抢占中国制造份额的不仅有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也包括很多美国制造的产品。这与高油价以及美国就业的刺激政策都密切相关。近海外油价上涨加大了航运成本,跨越半个地球把原材料运往中国,再把成品跨越半个地球运往美国,加上运费后其价格优势已经得不偿失、所以美国一些小企业开始把外包的企业撤回国内。
而金融危机以来,刺激就业也是帮助美国早日走出危机的重要手段。奥巴马寄希望于制造业能够挽救美国就业,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使制造业就业从国外“回归”。根据OECD的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从2000年到2010年已经下降了13%,比加拿大、欧元区降低的幅度还要大。当然,这实际上也包含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后,美元贬值的因素。
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稳步上升
本次欧美之行,另一个很深的感触便是中国和亚洲的影响力均在上升。包括美国著名的时代广场上有巨幅的新华社和三星广告,且位于在可口可乐之上,另外海尔大厦十分显眼。在纽约,几乎所有的大商场都接受人民币。所到之处,很多地方都有相应的中文介绍。
德国的ICBC广告,法兰克福的交通银行广告,荷兰的华为广告都是随处可见。就连我在伦敦宾馆用的早餐,也由过去的仅提供日式改为提供中式。中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近些年来,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额度进步明显。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已近2002年到2007年的总和,达到688.1亿美元,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五位。中国设立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到1.6万家,存量也超过了3172亿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海外并购增长迅速,同比增长54.7%,占总流量的43.2%。中国在欧美的直接投资总量和宗数也呈指数性上涨,2010年对美国和欧盟投资总额超过85亿美元,交易总数也达到185宗之多。
2012年开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更是快于以往。例如,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山东重工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股权;国家电网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等,均显示中国公司正在趁此机会加大海外的投资。可以预见,今后五年中国对外投资仍然会成倍增长,前景十分广阔。
但也应看到,目前中国海外投资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国目前海外投资流量有75%是流向香港以及其他海外离岸中心,很大程度上是中资企业为了避税、以及摆脱监管的一种行政行为,而非投资行为。此外,中国企业在2011上半年,有220亿美元的相关海外投资面临停产、战乱、以及毁约等各种风险。对外投资同样存在着与其经济发展模式相应的结构性问题,即海外投资面临壁垒、国有企业占到对外投资企业数量2/3以上,对发达国家投资占比过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总之,尽管笔者对中国对外投资抱有信心,但中国仍需相当长的时间,从简单的能源获得和进口替代,向真正增加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海外投资转型。未来如何一方面提高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同时增加国内企业对海外投资的整体认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