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棉价——似乎已经成为纺织出口企业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上周五,我国棉花期货价格出现暴跌,九月(主力)合约现上市来首个跌停,从20510元/吨跌到19685元/吨,跌幅达4%。棉花价格不仅仅创下一年半(2010年9月17日)来最低,而且跌到国家收储价格19800元以下,实际是跌回两年前水平。
棉花价格下降对纺织企业而言本应是利好,有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但实际上,棉价走低却给棉企带来更大的困境。
在今年第111届广交会上,不少纺织企业纷纷表示,一些外国客商以此为借口进行压价,纺织面料出口情况反而大不如前。
浙江省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棉价上涨虽会增加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能够通过棉质面料价格水涨船高来消化;如今棉价暴跌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变得透明,反而更难提价。客商很难理解“为什么棉价降了,产品价格不跟着降呢?”“不是我们不想降,而是国内劳动成本的压力实在太重,企业的利润已经很薄了。”一提到人力成本,该负责人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凝重,“对纺织业来说劳动力成本压力最大,每年不涨15%左右便难留住人。劳动力成本支出去年人均约2700元,今年在3100~3200元,即便如此还是招不够人。自春节以来,已经有不少服装厂关门歇业了。”
事实上,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上游的纺织企业和下游的零售渠道,都存在人力成本难以消化的难题。
对此,浙江威泰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彤深有感触:“国内棉价走低让客商有了压价的资本,但对企业而言,出口已经没有暴利,而是微利在进行,只能寄希望于薄利多销。”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愿。受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等不利影响,出口市场需求萎靡,欧美订单量大幅下降,这对纺织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服装企业进退两难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在逐渐消失。
湖南华升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波表示,受到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客商将订单转移到越南、印尼以及非洲一些新兴的劳动力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开始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和服务上弥补市场缺失,也在积极拓展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刘少波说。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广交会上,服装纺织企业涌现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
目前由于下游需求仍难复苏,加上国内棉价比国际棉价高出不少,张彤预计,今年棉花价格仍难有好的上涨。希望政府可以借助收储来维稳棉价,减少企业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