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零售业的区域化发展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彼时的上海华联、联华等全国性企业都纷纷退守一隅,以求“区域为王”。然而时过境迁,在跨国巨头和全国性企业从一二线城市向区域性企业的大本营三四线城市下沉时,坚守还是异地扩张已然成为一个问题。
据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而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比如从美国1915年前后,日本的1960年左右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来看,当城市化率达到45%左右,大城市发展速度减慢,中小城市发展速度会加速。从上面的数据来看,中国零售业的发展也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不断深入向前。
然而,正是由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发展中隐现的问题才会逐渐一一暴露。这些问题对于市场规则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市场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利的。如何调整当下市场走势,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成为了政府目前应该面对的问题;如何应对当下市场转型或走向的变化也成为了零售业,特别是区域拓展中的企业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看来,政府作为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企业对于自身的调整也是能否经历住生与死的考验之关键。就此,宋教授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用更详实的事例诠释了关于市场区域化发展的问题。
市场秩序是关键
《中国商界》:宋教授,您认为该怎么走出这个混沌期呢?
宋则:往往是在困难期以及信心不高的时候,有人会用这些词汇来表达。日前在全国整体经济不景气、消费购买欲望不是很强的时候,经常用“混沌期”来表达这种状况。而根据目前这个状况,如果大环境好了,企业就会好起来,消费者也就有了信心,信心指数上扬,才可以有改观。现在的问题是,大环境好或是不好,所有企业都面对着同一种状况,若好则都好。那么在这种同一种背景下,我们的企业有的仍然业绩还是不错的,有的显然还是不行。
《中国商界》:您认为哪些企业比较不错呢?
宋则:一般大企业比中小企业要好一些。另外,大企业也有好、中、差三种情况,有的就表现不佳,有的企业因为整体水平、管理水平,员工的水平占优势而表现良好。在这些因素中,还有企业负责人或企业老板的作用,这个就因人而异了。
因此,整体困境也好,或者说是希望好转也好,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这三类企业。我们现在希望看到的是市场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退出机制,就是使运营不佳的企业使完全消失,现在中国就是没有这样的退出机制。企业整体的生存都处于一种凑合着的状态。好坏不分,甚至出现“逆淘汰”的情况。
《中国商界》:什么是“逆淘汰”呢?
宋则:就是优秀的、好的企业反而先倒闭或退出了。
《中国商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宋则:这个原因可以这样理解,比如一个企业可能更讲诚信,结果这种诚实是对它不利的。这种就是老实的人先死,最不该被淘汰的反而先被淘汰了;弄虚作假的和那些能忽悠的活下来了。就像这些天电子商务那边闹得沸沸扬扬的,他们这样的企业其实应该先死,但是他们不但不死,他们让老实人先死,他们反而活得更好了。
商务部最近也表态了,但是很婉转主要,说的是不能违反公平竞争,而且说得很含糊。这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属于商业欺诈,另当别论。总之,中国现在的大环境,即市场秩序这个大环境,往往就是“逆淘汰”。好的企业得不到市场的鼓励,坏的企业得不到市场的惩罚,黑白颠倒。这也加剧了我们现在市场秩序的种种混乱,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这有时是不合理的。
《中国商界》:您认为缺乏一种正常的、合理的经济秩序在区域发展中的体现是什么?
宋则:体现在区域化上,大企业还好说,在同等条件下,它的日子要比中小企业好过。特别是二三线、三四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它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更大。对于如何走出困境,我想政府应该还是要有所作为,不能见死不救。我认为,不是让政府越过市场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拯救中小企业,而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比如在贷款上、在用人或就业上应给予扶持。
因为有中小企业法,应当对中小企业给予鼓励和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不是指保护落后的意思,而是说保护了中小企业就是保护了就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些就业人口就会反过来进行消费。现在整体上,特别是对三四线城市,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政府和当地的有关机构不能只是负责收税,增加税费负担,相反,税费应该减少。首先,现在税收部门有加重税收的嫌疑,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小企业也深受其害。其次,税之外还有费,对这些应该进行再次的清理。而现在的状况是很多不合理的税费边清理,边回潮。这个问题一直就没有很好地解决。在谈到如何走出困境,除了靠企业自己的努力以外,地方政府一是应该清理不合理的税费,二是给予适当的贷款,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业方面,应该给予适当政策的鼓励。现在尤为重要。当然这个也是一碗水端平的,就是说我们大环境是一样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政府该做的都做了的情况下,有些企业确实是麻绳提豆腐——拎不起来的时候,那就只有破产了。
如果到工商局了解会发现,特别是中小企业被戏称为“开关店”:今天开,明天关。如果到基层工商所的话,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歇业、退出,但同时又有大批的企业登记注册、开张营业。在这两项抵消的情况下,形势好的时候,开业要多于关门的,形势不好的时候,有可能会更多地出现歇业和关门的现象。这个很能说明问题。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永远都会存在,困顿也好,混沌期也好,整体上不可能大家都每天处于平稳发展期,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有人过年,有人过关。还有句话就是: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因此,如果所有人都享受同样的政策,那么在其他企业营业状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做得不好的企业就该直接退出。
规制与创新是出路
《中国商界》:面对外敌压力的时候,二三线和三四线城市零售业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呢?
宋则:假如说是中西部落后地区,而且竞争环境比较好的话,政府也不便干预,不必把这些外资企业都赶走,而对本地保护,没有这个必要。
现在的问题是往往政府嫌贫爱富,雪中送炭的事不愿意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锦上添花的事情反而愿意做,敲锣打鼓地迎接外资企业,我觉得这是超国民待遇。这方面我给中央写的内参很多,强烈建议取消这个超国民待遇。但是地方上为了政绩,往往搞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比如给人家优惠的政策,还有好的地段,然后是最优惠的各种待遇。沃尔玛在中国也开始查了,他们入乡随俗也学会了行贿受贿。沃尔玛本部其实有一个专门机构,专门打击这种情况,比如在非本部的其他国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并且沃尔玛自己发现的话是要严厉打击的。但是到了中国,这些外资企业把腐败链条的那些东西学会了。比如在很多地方开店之际,贿赂当地的一些机构。
因此,政府还是应该对中国中小企业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同时少搞一些锦上添花的事,这样才能把竞争的环境搞公平。另外,市场的经济生生死死都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现象,成功的永远是少数。
然而,就如有人在一个地区开店,开始比较弱,但是由于发展思路对,管理素质高,老板精明,后来发展很快。于是就在当地小有名气了,甚至有一定实力迁往别处去发展,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个往往都是少数。就像湖南步步高的王填,就是从小一点点做起来的。中国的王填多了反而不正常了。
中国中小企业在经过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批脱颖而出的企业,这种数量永远都不可能大。市场经济就如此,它是金字塔形的,到了此层级才能跨上彼台阶。中西部地区在混乱当中,在有人退出市场的时候,精明的老板往往会抓住这个空间和机会,慢慢地做大做强了,利润也大了,财务报表不错了。这样,就会有一批企业渐入佳境。
《中国商界》:您认为现在零售业的出路在哪呢?
宋则:其实现在一批企业的死掉刚好给另一批企业让出空间,正好是市场的一个加速整合的机会。流通创新、商业业态创新往往就是经济困难的时候才产生的。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在这种困境中,国内外有什么新的业态。很多新的业态都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逼上梁山杀出了一条血路,然后走到了今天。
这不是在形势大好的时候出现的,而是在形势最不好的时候出现的。因为这正是加速洗牌的时候。如果现在有人退出了,其他人就赶快把它拿过来,这个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并没有质的提高。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多动点脑子,别老是照搬而跟着别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