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棉纺织产业链中有个奇怪的现象,上游的棉花生产企业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在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时,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出售。棉农、棉花加工企业都片面的追求棉花产量,用落后的生产方式种植和生产棉花,造成原料品质大幅下降。而下游的棉纺织企业是以市场经济模式为主,棉纱和坯布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不参与。这种“半市场化”的模式,使得棉纺厂处于来自上游的高价原料和来自下游低迷的市场的双重夹击,让中小型棉纺企业雪上加霜。
笔者在与上下游的企业家们接触时了解到,虽然目前我国棉花的生产销售模式向着市场化迈进,但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存在,所以企业都绞尽脑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化解来自上游的“非市场因素”对纺织企业的伤害,甚至有聪明的企业家开始打“擦边球”。为了使用保税区内质优价廉的进口棉花,在保税区设立简单的前道加工设备,将保税区的外棉简单加工成为棉卷棉条或者粗纱,这样就改变了商品的HS编码,适用新的关税细则,合理合法地避开进口棉花的配额限制。
但更多的企业是在产品上下功夫。大多数棉纺织企业根据纤维可纺性的的特点,选择生产合适的多组分纱线,减少棉纤维的用量。如聚酯纤维、粘胶纤维、亚麻苎麻纤维及各类功能性的改性纤维在纺织行业大量使用,下游企业会逐步摆脱对单一棉花纤维的依赖。相关统计也显示,近几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耗量的数字上升很快,但是在新增加的人均纤维消耗量指标中,人造纤维和化学纤维使用量的增加速度远远大过棉纤维的消耗量。
棉纺厂积极加大科研开发新产品力度。例如彩棉、色纺纱、多组分、多功能性纱线专用原料。江苏吴江有一家纺织企业,开发出6~8组分的功能性高科技纱线,供应给高档内衣、袜子和体育服装生产商,利润非常可观。在整体棉纺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目前这家企业的订单排到了2016年1月份。
此外,由于用工成本的上升,棉纺织企业希望生产同样数量纱线的用工量越少越好。因此,很多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气流纺、涡流纺、高速喷气织布机等先进的纺纱织布设备。这些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产品标准化生产,而且用工大大减少,为企业减少了用工负担。浙江有一家知名的企业,在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方面就做到了智能化、网络化,减少了中间的用工环节,缩短了营销渠道,节约用工成本明显。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法,给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曙光,而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更让国内棉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增。目前,我国很多棉纺织企业产能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而从这些国家的电费、人工成本、生产效率、市场意识等综合的角度考量,与我国基本接近。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原料成本,所以,如果我国的棉花价格能和和国际价格接轨,加上纺织行业装备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国内纺织企业竞争能力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那么,相信此前流失的国际订单会慢慢重新流回到我国棉纺织企业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