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996年是马来西亚零售业最好的发展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以及零售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很多人花钱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而且累计了很多信用卡债务。但到了1997年,从泰国开始,发生了席卷全亚洲的金融风暴。马来西亚零售业对此并没有心理准备。
马来西亚零售集团董事经理 Tan Hai Hsin回忆道:“当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经济崩溃,很多人破产,这使得很多零售店在一夜之间倒闭。”
1998年过后,马来西亚的零售业开始逐步恢复,但是并不长久。2000年的时候,美国经济科技股开始下跌,到了2001年,“911事件”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不小影响。2002年,伊拉克战争等都影响了美国全国的消费能力,也影响到了马来西亚的出口。2003年又遭遇SARS,马来西亚的零售业在那年的7、8两个月期间跌幅是很大的。因为SARS期间大家都不敢出门,不敢到购物中心购物,从而影响了零售商的消费。
2004年、2005年经济开始复苏,使得马来西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2006年,世界油价开始上涨,电费、水费、公共交通等各方面的费用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有更多的压力。
2007年时,马来西亚零售业的年增长率为12.8%。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马来西亚的出口和内需都受到很大影响,零售业销售也开始下滑。2007年-2009年,零售业的年均增长率为0.8%。2009年,马来西亚属于经济萧条时期。
具体分析,马来西亚全国有三个州、四个直辖市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明显。吉隆坡零售业受到的影响很大,但还不至于负增长。北部冰城主要靠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受到很大影响,很多公司裁员,消费力下降。马来西亚南部靠近新加坡,新加坡当时处在经济萧条时期,马来西亚南部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其他的州,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不依靠出口,而靠内需拉动,因此它们受到的影响并不大。2010年,马来西亚预测的经济增长率是5.0%。
多次百货倒闭潮的经验教训
马来西亚的百货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次“倒闭潮”。每一轮“倒闭潮”的来袭总是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紧密关联。而每当此时,总有一些企业倒下,也总有一些新兴的企业打开市场局面,获得消费者认可。
马来西亚百货业真正发展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友谊商店出现,它当时有几十间分店,主要分布在吉隆坡、美罗、巴杜路这样的超级市场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它们的营业面积不超过6000平方米,一般是三层或四层。楼下卖杂货,二楼销售女装,三楼销售男装,四楼销售家庭装璜和家庭用品。
外国百货企业开始进军马来西亚市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马来西亚的经济还处于较好阶段。日本的君泽、Chujitsu这一时期都来马来西亚开店,欧洲的百货店也开始在马来西亚一些城市的郊外安营扎寨。
1986年,马来西亚经济衰退,消费者购买能力大大下降。受此影响,友谊商店和君泽倒闭。
80年代末,大集团开始入驻马来西亚。百盛在此时接收了老的友谊商店的店铺和地产,凯里接收了Chujitsu,八佰伴接收了Kimssawa,虽然它们对零售业都没有经验,但是,它们却凭借雄厚的资产最终成为百货商业的巨头。
90年代,家乐福进入马来西亚。诗家董、大人百货也在此时进入。
比较严重的一次“倒闭潮”发生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
1998年,这是亚洲遭遇金融风暴最严重的时候,这一年,很多百货店倒闭。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日本的八佰伴、十合、阪吉、万隆的几十家店铺倒闭,尽管它们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零售企业。
2000年,英国的超市巨头易特购进军马来西亚。
另一次比较严重的“倒闭潮”发生在2001年。
2001年,“911事件”使马来西亚经济受到影响。这一时期,诗家董在旅游区关闭了;海洋当时在马来西亚也是数一数二的连锁百货店,倒闭了;以廉价经营而出名的香港百货店倒闭了;乐家、特大、环球这些具有70年历史、已经经营了三代的百货商店倒闭了;德伯纳姆仅经营了一两年就退出了。
综合来看,2000年后,马来西亚有两个大的五星级购物中心成立。诗家董重新进军马来西亚市场,罗宾逊也进来了,但成绩都还不够理想。第一年,其高档商品不受马来西亚消费者欢迎,第二年它们便以便宜的产品吸引顾客。如今它们还存在。
那么,在经济萧条时期,马来西亚的一批老店为何关闭?一些外来的百货店为何会水土不服?而一批新店又为何能立足,受到消费者欢迎?
马来西亚零售集团董事经理 Tan Hai Hsin 分析指出:马来西亚本地百货在经济萧条时期倒闭的原因,包括生意好的时候扩充太快、借贷太大、管理不善等。其中,管理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市公司虚报销售率,有几个被告上法庭,老板坐牢;二是滥用公款,私人挪用公款,使得公司倒闭;三是有的百货企业三代经营,到第三代经营者手中时已经没有了前两代的热心,没有了对于零售业的热忱,从而使得公司倒闭。
而日本、新加坡百货店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倒闭的原因,Tan Hai Hsin分析认为:是因为它们不了解马来西亚本地民情,市场定位错位,这使有些百货店尽管经营了几年但最终难逃倒闭命运。尽管它们前期可能做了一些考察,但显然还不够深入。
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日本一批百货店在马来西亚水土不服,却为马来西亚零售业界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经营理念。
Tan Hai Hsin指出:“日本的零售企业使我们第一次知道了百货业态要与超级市场分离,买东西可以到超级市场,买服装则可以到百货店和专卖店,同时,也使我们明白了百货业态可以与购物中心组合经营。”
消费者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
马来西亚消费者这几年的消费形式开始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零售企业的发展走向和经营方式。
4年前,马来西亚不少人玩股票和地产,借了很多债,一时间破产,他们对此没有办法接受。这几年,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但是马来西亚没有出现负增长,人们还是很愿意消费的,只不过消费模式已经改变了。
4年前,在马来西亚,人们没钱就去小摊吃东西。这几年,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都变大。周末晚上经常请家里人好好吃一顿,四个人花通常花掉240人民币。
4年前,在马来西亚,盗版很严重,当时很多人不敢上电影院看电影。这几年来,每个周末电影院都有很多人排队。现在的影院,规模更大,音响、座位水平都大大提升,3D电影也很多,使得很多人去影院看电影。看电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休闲活动。
4年前,保龄球只是年轻人的活动,但现在,家庭成员和小孩都来打保龄球。
如今的马来西亚,亚洲航空使得旅游越来越便宜,人们愿意上网订机票,安排好旅行的时间。很多人尽管很忙但一定要旅行,一年至少一、两次。经济好的时候,很多人旅游去欧洲,去美国,但现在更多地可能会去中国内地以及澳门、香港等地区。
如今手机很便宜,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手提电话, IPHONE也很普遍,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互相联络。
此外,保养、运动、健身都很受欢迎。健身中心在马来西亚很普遍,年轻的工作人员都会到健身房健身,这些东西虽然都不便宜,但消费方式的改变使大家还是喜欢消费。
但是在家庭开支方面,却比4年前降低很多。很多超级市场都以减价的方式竞争,吸引顾客,保持市场份额。可以说,这几年马来西亚的娱乐、服务业增长非常迅速,但是零售业却出现下滑。
对此马来西亚零售集团董事经理 Tan Hai Hsin分析指出:“亚洲人都喜欢逛购物中心,周六、周日购物中心有很多人,购物、不购物没关系,这与1998年那时候很不一样。现在,即使人们没有钱也要逛逛,因为天气很热。而且,很多消费者总是期待促销。哪家零售商只要一促销、减价,就会吸引很多人来,对于销售的带动可以高达8%。马来西亚的消费者需要真诚的折扣和节省。”
但是,马来西亚消费者当前的消费不只是关注价格。
据介绍,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马来西亚的零售商去第三世界国家进口价格比较低的衣服来卖。10年后的今天,马来西亚的消费者需要的是高品质,却不一定要低价格,若不是高品质,价格再低也不会买。当前,马来西亚的消费者更愿意支付他们有情感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不再只是购物那么简单,而是更注重购物时的感觉和体验。
Tan Hai Hsin分析指出:“现在马来西亚的消费者通常这么想,我现在工作很满,生活压力很大,经济不好,钱不够用,但是我会用最精明的方式买更多的东西,使我感觉到很舒服,这很重要。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们每个礼拜都会看报纸,看超级市场什么东西打折可以节省几毛钱,或者一两块钱,但同时,他们每年都要去欧洲旅行,也会开着宝马旅行,但他们同时也会为了省几毛钱而到超级市场购买商品,这就是现在马来西亚消费者的消费状态。”
日渐缩小的单店面积及三种业态走向
目前在马来西亚市场,百货业态的竞争日趋激烈,百货店正在受到其他多个业态的冲击。
在马来西亚市场,超级市场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
Tan Hai Hsin分析指出:“很多人的家居服、电器都是在超级市场购买,没有品牌的书本、日用品、玩具也都在超级市场买。从百货店市场分割出来的蛋糕,被超级市场拿走。这就是超级市场模式成功的原因。”
目前,家乐福、大人、Mydin这些店铺在当地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日本的伊势丹百货由于既有百货店业态,也有超级市场业态,而且它们定位为女性服装,以此吸引顾客,所以也非常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吉之岛模式也取得了成功。它不在市区经营,而是在郊外居住区经营。
另外一个成功的模式就是小镇老大,它是全球百货零售商,辐射约20万-30万的小镇人口,经营超级市场和百货店。
至于约有几千、一万人口的小型住宅区,都是由小型百货经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此外,马来西亚百货店的市场份额还被各类专卖零售店瓜分,以至于百货店的市场占有率大大减少。
例如,当前服装专卖店很占优势。以前消费者都到百货公司购买品牌服装,但现在,各类服装专卖店数量很多,也有很多分店,久而久之,很多消费者就到专卖店里购买服装、家具和玩具。这使百货店的销售受到冲击。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马来西亚百货店的店铺规模也在缩小。多年来,不少百货店的经营面积都是1万—1.5万平方米,但目前,不少百货店的面积已经缩小到了5000到1万平方米。
具体来看,马来西亚的百货业的业态未来将呈现出这样几种发展趋势:
在大城市,主要发展高档百货。大城市顾客群多,人口集中,有旅游辅助,可以以领导潮流的形式经营百货;同时,大城市的百货店需要与购物中心结合。
在小市镇的百货店,可以包罗万象,给镇里面的人各种各样的产品和食品。小市镇的百货店,需要与商业区结合。
在住宅区,发展小型的、便捷的百货。这种类型的百货店,主要是个体经营模式。
对于马来西亚百货业未来整体的发展前景,Tan Hai Hsin认为:“马来西亚百货业的前景还是光明的,百货店是不会消失的。我们将通过不断的调整、组合、创新,重新出发。世界在飞速转变,零售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百货店的经营模式也一定要善于改变。这种改变,要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此外,一定要认清楚,百货店的竞争对手不只是你的同行,也来自其他零售行业,例如专卖店和超级市场。它们卖的产品其实都跟百货店一样,只是定位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