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间,大宗商品行业曾是经济中的一处回水。现在情况已不复如此。嘉能可(Glencore)计划中的上市(该公司在此过程中被估值为至多730亿美元),就显示出资本是如何大量回流至该行业的。但是,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发的兴奋正被担忧情绪冲淡。由于原材料需求长期持续激增,人们对大宗商品驱动的通胀越来越感到担忧。
嘉能可上周披露了自己在一些原材料市场中占据的市场份额,这些数字又让人们多了一层担忧。嘉能可占据的主导地位远超出外界的预期——这对竞争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2010年,嘉能可控制着第三方锌市场60%的份额,锌精矿和铜市场一半的份额,铅市场45%的份额,铝市场38%的份额。没错,第三方市场只占大宗商品整体市场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交易直接在工业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完成。但这种资源集中在一家机构手里的情形仍然关系重大,因为第三方市场设定的现货价格被用作其它交易的参考。
嘉能可上市之决定的有利一面在于,这一信息现在可为公众所知。但不太受欢迎的一面是,该公司将从首次公开发行(IPO)中获得资金实力,从而能够通过收购进行垂直整合,成为其所在交易市场的更大的生产商。此举还会增强交易市场的集中度。
大宗商品价格近期的飙升,提高了大宗商品交易的门槛。十年前,注满一艘油轮可能需要1000万美元,今天的成本则是十年前的12倍。这很可能导致寡头市场结构的形成。
单个国家没有多少办法来应对这些问题,而且它们也没有动机去应对。大宗商品的现货交易大多是在交易所之外进行,这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此外,垄断性市场的成本是由全世界消费者承担的,这使得各国政府更容易忽视国内整合带来的不良副作用——尤其在相关企业给政府提供适当激励的情况下。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超国家行动。整理出更准确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统计数字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局面。我们现在的确没有相应的全球监管机构可去平衡私人公司所累积的市场力量,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这些市场的动态。20国集团(G20)显然正是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论坛。如果政策制定者们对大宗商品交易放任不管,这一昔日的回水可能有朝一日会变成经济的麻烦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