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的成长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汗水。
1921年到1949年,中国纺织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毛纺、棉纺等纺织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地的烙印。英、美等国家凭借在中国的种种特权,逐渐控制了旧中国500万棉纺锭中的40%左右。这些外资纺织厂,都设在沿海少数几个港口城市。而民族资本纺织业,由于在机器设备、棉花、羊毛、染化料等方面要依赖外国,纺织厂也大多设在沿海。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纺织工业远离内地纺织原料产地和纺织品消费市场,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布局极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地区布局,成为新中国纺织工业建设的长期任务。
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纺织工业部正式挂牌成立。1951年,我国纺机行业制造出第一批成套纺纱、织造设备,装备了新建的西北国棉一厂,以及武汉、郑州、咸阳、邯郸、乌鲁木齐等地的新建棉纺厂。1953年,纺织工业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建成了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5个棉纺织工业基地,还建立了6个印染厂、3个毛纺厂、7个麻纺织厂、4个丝绸厂、3个化纤厂和1个纺机厂。
1978年到1984年,纺织工业开始改革计划管理,逐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1979-1981这三年,纺织工业生产平均年递增速度达到18%以上。1982年,全国棉布产量达到153亿米。由于纺织产量的迅速增长,改变了市场的供应形势。1983年12月,国家决定停止实行29年的棉布限量供应办法,敞开供应,此举成为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1984年起,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经济的商品经济,纺织工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到1994年,中国服装出口位列世界第一。199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列世界第一,中国成为真正的出口大国。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使曾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服装业外贸出口得到新的发展。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756.16亿美元。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由此,产业集群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2010年,共计175个市、县、镇签订了“十二五”期间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建协议书,使纺织产业集群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迈入新世纪,中国服装行业开始大踏步进入资本运作时代。截至2009年底,内地和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服装类上市公司超过30家,包括大杨创世、申洲国际、雅戈尔、杉杉、波司登、中国利郎、七匹狼、美特斯·邦威、李宁、安踏、中国动向、特步、报喜鸟、探路者等。
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品牌建设、科技创新、管理营销、设计研发等方面还任重道远。2011年,中国已进入“十二五”建设时期,同时也是2020年建设成纺织服装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争朝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面临着新的任务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