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历来是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危机时刻,其重要性更为明显。然而,对于中国来讲,一些经济数据的缺失、透明度不高、未做季节性调整、以及受地方政绩影响,基层统计数据存在谎报等等,都使得统计数据饱受诟病,屡屡引发公众质疑。如果这一现象不能早日改观,不仅为学术界与投资者的研究平添困扰,也更将极大的影响决策层政策的有效性。
实际上,当前改善国内统计数据,提高数据质量还是大有可为。首先,需要弥补一些重要经济数据,如调查失业率、产能利用率等指标的缺失。由于目前中国仅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但近十年来,这一数据却一直保持在4%左右,鲜有变动,且与实际情况也严重不符,很难帮助决策层掌握有效的就业情况。学习国际经验,公布高频的调查失业率指标,对于当前中国来讲,不仅可行且十分必要。
而在工业生产方面,我们也常常提及产能过剩,但究竟哪个行业产能过剩,哪个行业产能不足,同样缺乏具体指标考量。美国统计和公布7000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时间序列,中国可以借鉴,以保证对各行业产能情况的判断和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其次,中国应完善一些关键数据,如收入、消费、人口数据的统计方法。一直以来,学者与统计局数据争辩不断。比如,收入数据方面,学者王小鲁便提出当前公布的居民收入数据实际上是被明显低估的,居民的灰色收入其实并未计入收入统计之中。而实际上,居民收入越高,对应的灰色也收入越多。收入的低估意味着对于中国当前发展阶段、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以及房地产泡沫程度等都需要重新考量,才能得出正确判断。
而对于中国消费率,也存在被低估的判断。前几日,笔者恰好在北京参加金融四十人论坛举办的“CF40-PIIE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会上现任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尽管当前官方公布的消费率不足50%,但其研究认为,中国目前的消费率已经超过了60%。与之类似,学者张军早前也提出,由于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居住消费、官方统计数据没有涵盖由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以及传统的住户调查方法存在局限,中国消费占比在2010年便已达到了GDP的60.9%,而非官方数据给出的47.4%。
另外,推动城镇化建设也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目标,但当前城镇化率数据也存在低估的情况。由于目前国内统计城市人口存在两种方式,一是按户籍统计,另外一个是按照常住人口。但这两种指标对城市化率的判断都存在低估,比如在农村也有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而是二三产业,往往长期奔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贸易活动,并对城市形成了大量消费,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真正的城市化率可能更高一些。
还有,需要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如季节性调整等。目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大多是实际数据,没有经过季节调整,而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如寒冷的冬季使建筑业和农业生产减少,节假日会带动一些商品零售等,都是需要剔除的。因此,有必要应用季节调整方法对经济序列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跟国际数据具有可比性。
再有,促进数据的透明化,鼓励民间组织与个人加入统计研究。官方数据经常遭到质疑,相当程度上与其数据处理的方法、数据来源、原始数据、覆盖面、流程等不为公众所知有关。如果在上述方面主动增加透明度,公开更多的统计细节,比如对于重要的通胀数据,定期公布CPI权重与权重调整历史,对于已获得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数据公布月度指标等等,都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公众质疑。
另外,鼓励民间群体和学术界对统计数据的深入研究,如社科院学者李杨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最后,降低官员对统计数据本身的影响。实际上,统计法早已赋予了统计数据的独立性,但由于地方官员对政绩的要求,统计数据往往受到很大干扰,这种现象在基层体现的更为明显。近日,便有媒体揭露,全国的不少市、县、区通过成立“统计改革小组”或印发文件的方式对企业直报数据采取行政干预的情况,引起了不小轰动,国家统计局长马建堂对此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
回到当前经济运行,可以看到,近日公布的对外贸易数据又引发了广泛争论。如果仅从数据本身来看,近两个月出口数据十分抢眼,2月出口超出20%以上,高于市场预期。虽然3月出口从2月的同比增长21.8%放缓至10%,但10%的水平仍高于政策目标。
然而,分地区来看,3月出口的提升主要在于对香港与东盟出口的惊人增长,而对其他地区,包括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却非常令人失望。
中国出口状况果真有所好转?其实不然,对香港出口的大幅增加其实无法得到来自香港方面的数据支持。虽然一直以来,中国对香港出口与香港从中国进口两个数据存在差异,但两者相关度很高,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2月中国对香港出口同比增速为35.5%,香港从中国进口却仅为-18%。官方将这一差异解释为两地统计制度的不同,但对于背离较大且趋势一增一减的局面,这一解释显然有些粗糙。
有人据此怀疑出口数据存在虚报或造假的情况,但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因为每张报税单背后都有严格的进出口贸易相对应。但笔者观察到,近月来,有大量企业存在同一批货反复通过香港进出口的现象,强劲贸易数据之下或许掩盖的是资本流入的局面。因此,建议决策层在分析出口形势与决策时,去掉这些虚高的部分。笔者估算,如果剔除异常部分,3月出口增长可能只有零增长。这意味着,针对并不景气的出口和内需形势,当前加强稳增长政策支持仍然十分重要。
因此,对于出口数据截然相反的两种解读说明,如果仅看数据本身而不进行细致分析,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对决策造成困扰。而这也恰好说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本身是确保决策准确性的基础。如果反看越演越烈的欧洲债务危机,其之所以引爆也与希腊财政数据造假,欧盟统计局失于审查有关。
因此,吸取国际教训,强化审查制度,及时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据质量,无论学术界与投资者研究,还是对于决策层制定政策,都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环。因此,笔者呼吁,提高宏观决策质量还需从统计数据做起!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