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的原料牛市造就了2010年纺织业赢利盛世。置身“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纺圆桌论坛,不仅拥有高屋建瓴的概念切入点,也轻而易举地抓取到不少正面案例。跟着来自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圆桌客”分享了海量幸福后,笔者最想做的却是甄别焦虑。
享受去年高增长成果,不代表可以顺着眼下的思路走到底。宏观形势变化将在微观层面对产业提出挑战,“货币紧缩”的预备经济模式正消磨着惯性思维。
从大格局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企业家都在应对不确定性中谋求创新。所不同的是,不确定性分两重:一个来自市场,另一个来自政策;创新也分两重:一个是技术和商业创新,另一个是可能和政府博弈的制度创新。中国企业家把太多精力放在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上,没有一定的政策敏感度和宏观洞察力,做生意基本就是懵着来。
从徐建民嘴里说出“不抬头看路,拉车会失去方向感”、听周海江侃“人口红利和刚性通胀”并不稀奇,毕竟中国企业家更熟悉本土的政商环境。令人惊讶的是欧瑞康的有备而来,尽管总裁Mr.Babacan需要翻译才能传递观念,但这毫不影响他把“CHINA”拆解成5个代表“创新规律”的英文首写字母。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感慨:“国际化集团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已经把中国研究到这种程度。而我们跟欧洲一些高端纺织品的市场占有率及产品附加价值,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们是否同等程度地研究海外市场暂且不论,近在咫尺的国内市场又有多少常识空白?外商的投资热情往往在于成本,而内资的逐利点则在于质量。
周海江显然在实践这个理论。红豆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研发机构和连锁经营成为高附加值的源头;企业80%的生产能力外包使劳动力总数下降,因而去年在应付高成本的同时不仅没耽误给员工上浮工资49.6%,甚至表示要主动涨得更多一些。
徐建民在幸福面前则显露纠结。三阳去年火得太快太猛,以至于他非常担心因此产生惰性或者冒进。顺境时不发展是浪费,怎么发展风险小是学问。最后他的结论是通过少量投资挖掘和盘活低效资产,使整个资源利用率极大地提升。
尽管扩大投资成为产业链各端口的迫切需求,但对流动资金深表担忧的大有人在。“上山下山是同一条路”,经济规律如同刻度分明的标尺,不带感情色彩地丈量着每寸价值。
化纤业大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荣盛自去年12月上市以来募资30多亿元,成为行业中募集资金最多的企业,很快就要排到胡润榜的前几位。根据投资周期推算,对于今年将要出现的集中投产热,中国化纤协会会长端小平并不乐观:“去年的高利润率有赖内需增长,今年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肯定放缓。”
而撒开缰绳的内销市场也将面临流动资金的抗辩。现实是,向上游买设备要付30%订金、买纱线要现款现货,但国内终端市场还存在许多不均衡,一个企业可能同时面临库存、风险抵押等问题,终端收不到钱,流动资金就有冻结的隐忧。
未来最大的焦虑也许跟台上的“圆桌客”不沾边。强者恒强的定律下,这些规模以上的行业大佬对命运终归有续写和改写的能力,而更多未上台面的中小企业,在货币政策调整引发相对价格变动的新一轮风险中,又将如何择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