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色纺:相对坯纺而言,是先将纤维染成有色纤维,再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混合后纺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纱线的纺纱技术。色纺产品相对于色织产品、印染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减排的环保特性、色彩独特的时尚特性。
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色纺企业之一,现有纱锭110万枚,全球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是中国A股市场唯一上市的色纺企业,也是目前股价最高的纺织上市公司。
前几天,有两件事情颇有感触,之一是某友聊天时非常激昂地说现在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水平已经不比国外差,举了理由若干,言之凿凿;之二是一篇报道中需要梳理各国时装设计的特征,想了大半天,终究还是不能把中国服装设计的特质概括出来。
中国的服装设计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已经走过了逾30年,从开始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异彩纷呈,所取得的成就不能说不丰硕,因此有人可以很乐观地提出“一些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创意水平不比国际大师差”这样很令人鼓舞的说法,但事实上,特别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后期,在国门更加开放,与国际同行交流日渐深入的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全球范围处于怎样的位置?业界着力提倡的“原创”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中国的服装设计国家特征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能令人满意的答案。
华浮杯从源头在改写创意设计体系
去年年中,与业内的朋友就上述这些话题探讨时,曾有过一个不算成熟的划分:国内的服装设计延续多年的模式,依然停留在打造概念的深奥、谋求造型的别致、追寻结构的多样、探索色彩的搭配这一层面上,国内每年大量设计师的作品便是明证;而韩国、日本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内的环东亚外圈的服装设计,现在极为突出的是在简洁造型与色彩上寻求案、符号化的设计,而这种图案或符号往往与该国流行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以日本涩谷为代表的街头时尚对于全球流行的影响中可见其繁荣;由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组成的西欧、北美圈,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的探索已经非常成熟,设计师们已将服装设计的重点放在与原材料紧密联系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从近几年KarlLagarfeld为Chanel所做的产品,HusseinChalayan在装置主义风格方向的作品以及其他品牌和设计师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基于以上的原因,虽然在信息采集消化、创意概念思想、文化诠释表现、市场把握引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并不大,但国内的服装设计依然举步维艰,在跟随西方时尚体系提出的“环保”、“低碳”、“人文”等流行时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缺乏根基。
2010年年底,对于中国服装设计界来说,在北京D·PARK举办的一个大赛值得所有人注意和深思。12月22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以“色纺的时尚源动力”为主题的“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顺利结束。这场大赛从赛事流程设置、评审方式、奖励机制上,与其他若干大赛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都是从效果图开始到成衣动态展演结束,奖励也不外乎现金和奖杯、证书。但是,很少人能够意识到这场“华孚杯”是国内有服装设计大赛以来,第一个在赛制设置上强制性地要求参赛选手从面料环节开始着手进行创意的,不夸张地将,面对当前国内服装设计的现状,这是一个壮举。
为何是壮举?在此,有必要粗略梳理一下中国当代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最初,服装设计源自舞台装设计,上世纪80年代初各大高校开始设立第一批服装设计专业,同期出现的“金剪奖”侧重的是技术;把服装设计提到相当高度,并对之后的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当属“兄弟杯”,现在活跃着的一大批优秀设计师都是借助这个平台走进行业的,此后行业、企业、院校三方推动,服装设计虽然经历了“艺术和技术”、“学院和市场”等等争辩,但今天还是发展迅速。换一个角度,从30多年来业界对服装设计的侧重和倡导,能够发现不论是院校、大赛或是企业、品牌,在服装设计的认识方面,绝大部分倾向于对款式、造型、色彩、纹样、搭配乃至文化、概念等方面的追求,而服装的原材料鲜有提及。这种现象已成传统,在各大院校的服装专业教材中可以看到“服装材料”落后时代的程度。
这样的现实造成了两个恶果,一是年轻的设计师们不认识面辅料,不懂面料特性,不清楚用什么面料能够做出什么效果,去年某个大赛上就见到参赛选手做军旅风格服装的效果图,要用轻薄的纱来体现硬朗线条的笑话;其二是大量的面料企业无法准确把握服装企业和设计师的需求,而造成库存积压。这也是近两年,国内相关行业在大力推动服装设计师参与面料开发的原因。
作为中国特色的挖掘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多年来设计大赛不论添加了多少内容,怎样丰富大赛的流程,赛制设置仍然一成不变,选手画效果图、选面料、做成衣、最后动态表演。评判侧重创意的导向,也令很多年轻设计师不去研究材料。相信很多人有同感,初评时看到的效果图与最后出现的成衣差别非常大,其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面料的选择,很多大赛上也都能够看到面料使用上的低级错误。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色纺纱线企业之一的华孚色纺,通过本次设计大赛体现出了极高的社会责任,它引导的从色纺纱源头开始的创意之旅,带给参赛选手的不仅仅是对一种面料的全面认知和开发,更帮助年轻设计师形成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同时,作为国内纺织企业的代表,华孚举办色纺时尚大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产业链的集成创新。色纺纱作为时尚产业链上游的中间产品,整合起织造、成衣甚至品牌零售的各个环节而发挥出最佳的时尚表现力,也梳理出一个全新的创意设计体系。就这个意义而言,它要比日本旭化成集团赞助中国优秀服装设计师进行创作来得更有价值。
材料将促成未来中国式服装设计特征
几年前,著名时装评论家李超德就已经提出“大设计”的概念,现在看来,那是对于中国的服装设计系统在理论层面上的第一个研究成果,但是到今天,这样高屋建瓴的智慧结晶却看不到了,在一切以市场为主导前提下,对中国服装的整体设计系统、设计特征、设计方向的梳理已经缺失。
无疑,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甚至更久远一些,中国的服装设计势必将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不仅仅会体现在设计方法上,更会体现在包括了设计思想、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观念、设计流程乃至设计管理等等的大设计系统上,从而形成独特的中国式的设计特征。
不妨从其他国家现有的一些服装设计特征来借鉴:法国的服装设计会擅长创造性地采用各种色彩的华丽面料,展现天马行空的创意;意大利的服装设计讲求艺术感,往往带有强烈的建筑风格,其优势的毛纺面料让他们能够实现成衣简洁利落的实用功能;现代与前卫是英国服装设计的主流,创意的前卫与使用图案和材料的固执是其最大的特点,例如经典苏格兰格呢;与美国人喜欢轻松随意的生活方式相同,美国的服装设计也以轻松随意的风格著称,仔布是其中的代表;日本的服装设计以立体解构、形态美造型自成一派,设计师们对面料的再创与混搭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影响了全世界;韩国的服装设计擅长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俄罗斯人喜欢轻松、舒适的款式设计,面料多以皮毛及厚呢为主……
粗略梳理下来,似乎每个国家的整体设计风格体现,总是与对原材料的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成型的中国的服装设计特征还没有形成,构架这种特征的面料会包括哪些?是丝绸、莨绸等传统材料,抑或是彩棉、大豆纤维、色纺纱等新兴的材料?现在悬而未知,但是一个前提很明确,一切取决于进行服装设计的从业者对于各种材料的精通与再创。很多人已经清楚,在以微电子为主要信息传播手段的今天,将希望放在表征的区别以保护品牌或设计师的利益是不理智的,未来创意的竞争不仅决定于形式,更决定于构建形式的材质。
如何让服装表现出优雅、可爱、性感、冷酷、硬朗、典雅、帅气、高贵、奢华、摇滚、军旅、民族、浪漫、自然、诡异……风格,决定于设计者对于材质、造型、色彩、搭配的通俗理解,而怎样表现出这些风格,却主要决定于设计者对材质的使用。巴金先生说:“只因为我认识字,我写了我熟悉的事,我不是什么文学家。”那是老爷子自谦。事实上,国内很多著名的服装设计从业者对于自己用的“字”连认识都谈不到。
业界专家认为:“当今设计界提倡自然与环保的设计理念,材质元素是服装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穿着习惯的改变,保健意识的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推广,服装设计也越来越体现科技性和原创性。这将为服装品牌创造长久生命力。”而只有来自产业链源头的创新才是原创的根基,这便是众多业界有识之士对“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给予高度关注和赞誉的原因。
作为一种纱线,色纺纱现在服装面料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初露端倪:毛衫25%、针织面料15%、梭织面料3%左右,它在静悄悄挑战着传统。作为一个大赛,“华孚杯”以色纺纱为载体开展专业的、从源头开始的时尚创新活动,引领设计从业者深入思考原创和科技的内涵与作用,它定义了一个新的大赛模式;作为一个企业,华孚色纺不断挑战自我,充当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的整合推手,以自身的努力带动行业的进步,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而作为由以上三者联合构建的一种现象,能否就促进梳理中国服装设计系统、清晰中国服装设计特征、把握未来服装设计的核心,在业内引发共鸣,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