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盘和外盘出现劈叉的局面,棉花市场究竟该如何走?
仍记得今年10月中下旬,内外棉花价差一度达到3000元/吨左右的近几年最高水平,市场一片惊呼,纷纷要求政府出手调控。不曾想,市场很快就用自己的办法让不合理价差回归常态。这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无疑是ICE期棉。
本周五ICE期棉主力3月合约在亚洲电子盘中已经创出75.63美分/磅的新高,上次看到这一位置要追溯至今年3月上旬。自 10月20日在67美分/磅下方获得支撑后,截至目前ICE期棉主力合约已经累计上涨了近10美分/磅。背后的原因清晰可见,即原先市场对于全球棉花产量过剩的预期要远远大于现实,即预期和现实出现了劈叉。巴基斯坦、印度、西非、澳大利亚等国棉花产量纷纷因灾或其他原因而下调,USDA12月报告因而大幅调减了全球棉花期末库存,提升了美棉出口预期。截至12月7日,2017/18年度美棉出口总签售239.0万吨,已完成预期出口量的74.2%,比五年均值高出了10个百分点。
印度国内棉价同样是节节攀升,现S-6价格维持在77.20美分/磅一线,由于国外纺企对印度棉花需求旺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印度棉价将保持坚挺。
相较国外市场的强势表现,国内棉花市场整体表现十分低迷。郑棉期货本周连拉四阴,主力CF1805合约一周最大跌幅近500元/吨,再次考验15000元/吨关口支撑力。郑棉的下跌也加剧了棉花加工企业、贸易商及投机多头的恐慌、抛售情绪。
自新棉上市以来,国内棉花现货持续疲软,价格不断下滑。截至12月15日,新疆皮棉加工量已达420万吨,而据中国棉花协会相关调查,国内棉花最新商业库存达到359万吨,远高于去年同期。与此同时,纺织企业仍在压低库存,供应增加而需求不旺,至市场面临压力重重。现南疆“双28”手采棉、北疆“双29”机采棉报价在15700元/吨一线,较9月整体下滑近1000元/吨,轧花厂“收的越多亏的越重”趋势明显。
临近年关,市场各方都将面临年底结账问题,在供给端预期稳定的情况下,新资金进入市场的愿望并不大,国内市场短期很难掀起大的波澜。市场最大的看点已经转变为ICE期棉在突破75美分/磅后能够再创新高?果如此,或许对国内市场的支撑会逐渐显现出来。